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4|回复: 4

[转帖] 《道德经》讲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该怎么理解?(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5 20: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48298324_WMFMfP.jpg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俗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善恶有报的观念,主要源于佛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好人未必有好报!于是又有个说法,叫“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但这种解释依然不能令我们满意。
在《道德经》里,我们找到了答案。

《道德经》是一部讲天道兼及人事的经典,被誉为“万经之王”、“大道之源”。和一些以社会人心为研究对象的著作不同,《道德经》通篇都是对现实的客观而无情的反映,书里有些话我们可能不喜欢,但却不得不叹服它的见解深刻。
比如《道德经》七十九章有句话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就很好地诠释了“好人未必有好报”的原因。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易经》也好,《道德经》也罢,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的概念,好、坏是相对而言的,好中有坏,坏中有好,都在相互转化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中的“善人”,不是指的好人,而是指遵循天道的人。
一般人概念里的“好人”和“坏人”,天道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偏爱谁多一点。就像在自然界,晴天并不比雨天更好,耗子也不比猫狗更坏,所谓好坏的分别,都是从人的角度去看的。站在天道的角度,世界上所有生命都是存在而已,无所谓好与坏。

那我们该如何理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八个字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都明白了。我们可以把天道理解成交通规则,交通规则适用于所有人,不管你开的是奥迪,还是奥拓,都一样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等基本规则。但是在路上我们经常看到一类人,他们不遵守规则,只要没摄像头就敢闯红灯,更别提强行并道、违规超车等等行为了。
但你发现没有,当你正常行驶的时候,那些在你前面左冲右突、不守规矩的那些人,虽然在这个路口甩开了你,但再到下几个路口,你会发现他还是在那里,比你快不了多少,甚至还会落在你后边……

当然,并不排除有一些幸运的“坏人”,确实是远远把你甩开了,让你望尘莫及。社会上,也正是这少数幸运的家伙让我们感到不公,感到痛苦,感到“好人未必有好报”。
但是你想过没有,那些不遵守交规的人,他们在路上发生事故的概率,可能是正常行驶者的好几倍,今天侥幸逃过了,明天呢,后天呢……撇除运气的因素,这种人出事是迟早的事,这就是“天道”。
那么,你开车上路,是选择遵守交规呢,还是不遵守呢?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遵守”,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让我们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善人”,在做人的基本规则范围内行事,不要触碰任何法律和道德底线,也别去眼红一些人侥幸得来的成功,扎扎实实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比什么都重要!
                                                                                                                                                                                                                                                                                                     (文:网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0: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了凡居 于 2024-8-5 21:05 编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说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唯物与唯心,现象和本质,大道一体,阴阳互化,白天和昼夜,我们说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相互存在的关系,从中我们知道的事和不知道的事,事物是相对的矛盾存在(本质和本质之下,或者说本质区别.事物的常态和变态),常态就是区别(或者说事物本身面貌,相对好坏),变态就是相对之间,相互之间的联系(常态下的变化,单一性或者多面性,相互之间的转换会不会变成新的物质或者物质是由于相互之间的转换而来等等)。相对来说,好坏是我们发现的过程,那么好坏的目的是什么?不好来说就是破坏,比如地沟油,我们说食品变质,然后我们会考虑到环境,而后环境的构成,构成之后等等。由此物质追求,文明发展的背后。我们常说行善积德,是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对于宇宙而论。我们为什么道德?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道可以说是总规律,牵一发而动全身,规律之下,我们说自然包含局部和整体相对两个方面,局部当中又有其相对的局部和整体,比如宇宙的形成,各个星体之间的牵连相互关系等,个人到社会,社会到国家,国家与国家,作为地球村,大道阴阳,人类命运,福祸相依。)

恒也,福祸相依,老子说有无相生。相对来讲,本质与现象,如果说宇宙的形成是现象,那么本质是什么?这个不好说,取决于人类文明目前的程度,我们是从现象当中发现,然后总结出来的本质规律,相对来说就是平衡(主要以平衡为考虑,长久为标准,我们说未知的是建立于已有的基础之上,好比消耗(以太阳为主客关系,太阳的寿命决定客观下事物的形成,反之,客观决定主观事物,发展发现是建立于未知的基础之上,基础就是已有(自然,整体)为考虑,太阳到太阳系)

我们说资源再生,再生的目的,考虑的基础是什么,文明,现代文明的目的和意义,发展以及发展的背后,好比“一带一路”考虑和实施的标准和目的是什么,如何更好的实施?物质的追求,追求的意义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考虑。站在国家的角度,我们说是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站在世界的角度我们说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别人(民主,明主的意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告知我们人和自然如何相互和谐相处。
老子说道: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是谓玄德,大道阴阳,阴阳互化。人生命运,福祸相依。”意思是,道分为阴和阳,阴阳之间相互转化?。人生与命运,福与祸?相因而生。常言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这就好比白天黑夜,阴阳无极,昼夜交替是一种自然现象.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老子在《道德经》提道“上善若水。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说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简而言之就是所学所用,以至于平常,当平常为日常,习以为常)

善同德,老子说万物遵道而贵德

善同德,善与不善

老子说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我们所教所言需要相对(矛盾),老子意思是不分彼此,即不分个人.消除矛盾,上到明君,下到百姓,讲究君民一心,百姓所事即明君从事。

为而不为,是以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如何看待个人,如何治理国家,《道德经》里面很多处都有提及到,意思都一样。

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消除两极)

老子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诸。(天下是天下人的,也是个人的天下)

老子说: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即民心所向,《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

民心所向,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即圣人无心,以道为心。公道,自在人心.

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即圣人无德,道自有德。
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见小曰明,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公道自在人心,百姓皆注其耳目,道之善出于道之本性,道之本性始终如一)

老子说: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什么是真君子,什么又是真小人

中庸说: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万古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说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而治,老子《道德经》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也是儒家所述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
儒家说君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宏观的利己主义和狭义的自由主义认定,在认知上就会固有的认为,比如形式认定,固化下的社会结构,是线性结构认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者说异同,两极分化,这也是传统文化多年的弊病,人治社会结构,以至于糟粕。

君子求同,小人求异

“上善若水,《大学》开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人情世故,其实就是趋利避害,中华文化(老,历代),或者说老传统文化所述的阴阳观,其实都是说如何趋利避害,叫我们如何思左而顾右,有人说这是奴性的养成,或许是。源头呢,就是矛盾相对不平等(阴阳不平衡),好比君子,君臣之间。
我们说人治社会,君主制,那么社会形式就是阶梯式结构。人治,相对的就会存在人为因素,人治弊端,比如通报,就需要一层一层往通报,由此社会模式。社会结构就是抱团取暖模式,好比当代,其实都是这种结构。
小团体主义,或者说资本主义。(当代也不能说是封建资本,主体是人,好坏不一)

人情社会呢,主体是人,那么规矩就往往不能说是规矩,好坏不一。守规矩呢,往往被认为不懂人情,不守规矩呢,人家会说懂事故。

在一个人情社会说不懂人情的话。


君子求同,小人求异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老子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以不治为治,以不智治国,国之福。

传统文化的阴阳观,新旧,按现代的话说就是良性循环,物竞天择。

(我们说物质为上,内耗就是消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8 15: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了凡居 于 2024-8-8 15:46 编辑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道德经说: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 ;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 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 ;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道德经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君子慎独,无为而为

道德经说: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道德经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 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贤人之治,现代说人治,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包含人权的平等,这和传统的治世主旨提到的一样。人治社会,做人比做事重要,人治弊端下当今的社会乱象。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崛起,当代传统复兴,如何甄别民主以及明主问题,还有时代因数等当代问题,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如何做好当代是当代的选择)


(人和自然,传统文化阴阳观,“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世界观,如老子《道德经》所提出的无事而为,无为而治,就是把人和自然看做一个整体,福祸相依,人事上就是现代文明所说的民主,明主观。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作为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与思维视角,从历史的纵深处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与传统生态智慧,对于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12: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之道是带给中国人耻辱的罪魁祸首
                                                  ---向太阳

【编者按】哲学家艾思奇在他编著的《哲学选集》中,曾经认为“中国的中庸思想常常被人曲解为折衷主义或妥协调和主义”。1939年,毛主席在读艾思奇这部书时,批注道:“中庸思想本来有折衷主义的成分,……不是‘被人曲解’,他本来是这样的。”毛主席在批注中继续写道:“中庸思想是反辩证法的。……当新形势与旧势力斗争激烈而胜负未分时,往往出现这种折衷主义。


在今天的左派队伍中,我们在观察社会、认识问题时,我们在面临各种不同观点的争论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是非曲直时,会不会也有某种类似中庸思想或者折衷主义的东西,出现在我们中间呢?

      读罢《中庸》,闭卷反思,中庸就是要掌握事情的“度”,举止要合乎礼仪,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说话要留有余地。凡事不能偏激,要求“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与民”。理论上讲很好,但实际做起来难,“中庸之鲜能久已”,“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也”,“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正因为不好操作,实践中常变成负面思想,上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被当作吃人的礼教和封建思想加以批判。时至今日,中庸和“面子”、“关系”一起,常常成为中国国民的弱性的表现。

    伟大的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如何看中庸之道?鲁迅比喻中庸之道是既像猫又像狗的一种狗,叫哈吧狗,它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

    以下举三个例子看看鲁迅如何评判中庸思想。

    鲁迅先生认为中庸思想调和折中、不讲原则,是中国人劣根性思想。他说:“中国人是最讲中庸的,你要说凿一扇窗户,他们是万万不同意的,但倘若你说把房子拆了,他们就会急忙来调和折中,同意凿窗户了”。

    在官场更是讲究中庸、枪打出头鸟,鲁迅总是一语道破:“一大群官员,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履薄冰、混在官场上的人似更如此,戴着‘礼仪和人情’的高帽走着走着,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依旧做官,明知有些‘不妥’,可谁也不肯从他这儿做个‘戎首’,自然也不想做‘最后’,就都‘中庸’着,一代一代地迈进新时代”。

    基于官场的中庸和不作为,鲁迅认为,儒家至后代已经变成专制政治的帮凶与求富贵的敲门砖,仁义道德变成了吃人的理智。

    鲁迅还讲,中国人虽然言必称中庸,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举个例子,中国女人缠足,美称三寸金莲。面对缠足这样的陋习,怎么又追求“止于至善”,脚要求越小越好?面对缠足,几千年来,中国的士大夫,儒家子弟,怎么就忘了中庸之道、适可而止呢?

    以上是鲁迅对中庸之道的批评,再看看伟大领袖毛泽东怎么看待中庸思想的。毛泽东也曾公开批评中庸之道,只是没有鲁迅那样犀利与锋芒毕露。毛泽东在延安时对干部做《反对自由主义》讲话,其中提到:“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这是第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第三种。”这句话在《中庸》里的原文是“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在今天,许多混迹于官场的人依然奉行中庸之道,精于此道,如鱼得水。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学和方法*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即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人们很久都不具备这种道德了。“中庸”也叫“中道”、“中行”,意为“无事”与“不及”,即对立的两端之间的调和与折衷。《中庸》指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种所谓的“执两用中”之说,亦即中庸之道。北宋的程颐解释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后来又解释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

        对 “中庸之道”,不少人以为是修身养性的根本,甚至某些所谓的权威们也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吹“中庸之道”的种种好处。依笔者看,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社会的存在,中庸之道功莫大焉;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徘徊不前的事实,中庸之道祸莫甚焉。要想发展、要想进步、要想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坚决、彻底、干净地肃清仍流布于中华大地上的中庸之道思想。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庸之道是阻碍中华民族进步的祸根。

         一、中庸之道培养了大批乡愿之徒

        乡愿是什么?乡愿就是和事佬、就是和稀泥,就是“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走中游”的所谓的中间路线,就是毫无个人观点、唯主子之意旨行事的奴才思想。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保命哲学,是一种道德极其败坏的行为。

        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一首题为《千年调》的词中这样描绘乡愿:“然然可可,万事称好。”“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章炳麟(太炎)先生在 1906年撰写的《诸子学略说》中直指“中庸之道”的实质是叫人做“乡愿”,即当两面派的伪君子。

        对于深谙“中庸之道”实质的乡愿来说,自以为得了孔孟的精髓,无论做什么,都随大流,绝不当出头鸟,绝不做出头椽子,哪怕火烧眉毛,哪怕国难当头、民族危亡,就是看得再清楚,也绝不先于人言、先于人去做利国利民的些微事情。这种人纯粹是墙头上的草,东风西之、西风东之,毫无个性、毫无主见。可就是这批毫无骨气、毫无人格可言的乡愿,却偏偏在“中庸之道”盛行的中国吃得开、行得通,显得很有人缘。而且因为他们的影响,中国人中的绝大部分都具有这种唯唯诺诺、不敢为天下先的乡愿思想。若林则徐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仁大德之辈,他们是百般诟病,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二、中庸之道让一批昏君肆意虐民

        因为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过“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意即“喜好勇敢而又痛恨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恨得太厉害,就会出乱子。”)的话,所以这帮得了中庸精髓的人,便在昏君不理朝政、大肆虐民时,学会了一套“忍”的方法。什么“万事忍为高”、什么“忍字头上一把刀”、什么“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明君尽忠可以,对昏君暴君也可以尽忠吗?乃至清末权臣李鸿章也撰写了一幅“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心中一段春”的对联,来表明自己的忍。

        谈到这里,笔者不得不说,孟老夫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才是中国人应该也必须具备的。他的“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股肱;君视臣如股肱,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粪土”的铮铮铁骨,令笔者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惜,孟老夫子的影响远不及孔子。

        历朝历代的君王中,祸国殃民的昏君举不胜举。如此昏庸无道的君主为何没人去推翻呢?为何让他们如此肆无忌惮地祸乱国家呢?因为孔子认为昏君、暴君不该诛,杀了就是犯上作乱。昏君、暴君可以肆意危害百姓,百姓不可以有一点的想法去危害暴君。如孔子认为春秋时代是“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糟得很的大乱局面。

        可惜,一心为了刘家江山的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愚民建议,并把它作为国策固定下来,并为以后各朝代所效仿,严重束缚了人民的正常思维,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这点上,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孔子、董仲舒等一批主张愚民政策的人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三、中庸之道为统治者培养了大批顺民,也让一批奸佞之贼稳居高位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都出现稳居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奸佞之贼,如唐玄宗时的的李林甫、杨国忠;宋徽宗时的蔡京、王黼、朱勔、李彦、童贯、梁师成等“六贼”;明朝的严嵩、魏忠贤;清朝的和珅等。他们之所以能呼风唤雨、肆意残害忠良,一是得了昏君的宠爱,二是在中庸思想的影响下,没有敢于揭发他们罪恶的忠贞之士。虽然士大夫看得都很清楚,知道他们在祸国殃民,可是谁也不愿当这个出头的椽子,而是听任他们胡作非为。至于百姓,因为孔子有“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意即“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的话,所以更不敢出头,而是安于当顺民。

        最典型的当数南宋高宗赵构时的奸相秦桧。昏君赵构为了自己的帝位,不惜置江北大好河山于不顾,只图偏安于江南一隅。秦桧则秉承赵构的意旨,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抗金英雄岳飞。听到岳飞被害的消息,“天下闻者,无不垂泪,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

        为什么都埋怨秦桧而不去埋怨赵构那个老混蛋呢?还是因为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的中庸之道。那个老混蛋是正统、是真龙天子,埋怨他就是大逆不道、就是犯上作乱。那为什么只埋怨而不去揭发秦桧的罪行,以使全国人民共愤呢?又是那个中庸之道作怪,秦桧是皇帝跟前的红人,操着生杀大权,谁会去冒这个“大不韪”呢?不能当出头鸟,保住富贵、保住性命才是第一位的。终于在赵构和秦桧死去若干年后,因为后继皇帝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才对岳飞平反昭雪,也才有了民众阿Q式的精神胜利。

        由此,我想到了从有关资料上看到的一件真实的事情。抗日战争初期,一个班的日本鬼子掳掠了200多强壮的中国北方男人,而后不用捆绑地押解着他们准备去处决。因为天热,这一个班的日本鬼子又走了一多半去找水,只剩下三四个鬼子看着。我们愚钝到极点的同胞竟没有一个想领头反抗、逃跑的,而是听任其他的鬼子回来后,把他们押解到一个坑里活埋了,这是说的老百姓。同样是抗日战争初期,近百个日本兵,押解着五万名国民党军俘虏去燕子矶枪杀,可怜这五万名军人,不要说反抗,连逃跑的勇气也没有。我们在责骂日本鬼子毫无人性的同时,难道不对我们同胞的行为反思一下吗?他们为什么没有反抗精神?为什么安于当顺民而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如果没有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昂起头颅,挺直腰杆,以大无畏、不怕死的刚烈血性与日本鬼子拼杀,则抗日战争可能还要拖延更长时间,未必只有八年。

        中庸之道害了中国的外交!只说现在的中国,强大已进入世界经济“前三”,可是大家都看到,中庸之道在外交上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满观世界200来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搞外交的几乎没有!一熊到底!哪个国家的人民比我们更憋屈、活得更窝囊!我们真的没有底气了吗?

        可以这么说,中国近代史的耻辱的罪魁祸首就是中庸之道!

                                                                                                                                                                                                                                                                                        责任编辑:向太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12: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了凡居 于 2024-8-9 13:15 编辑

君子慎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说道,即道天地人。亦传统的“天人合一观”,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关系,用现在话说就是习总书记提道的“人类共同命运体”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说:欲不灭则道不存,心不死则道不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由此,小众与大众,由己而言已
在爱与不爱的问题上,比如爱国不爱国


君子求同,小人求异


宏观的利己主义和狭义的自由主义认定,在认知上就会固有的认为,比如形式认定,固化下的社会结构,是线性结构认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者说异同,两极分化,这也是传统文化多年的弊病,人治社会结构,以至于糟粕。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