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瓷
来源:民族风
西夏瓷是西夏时期(公元1038年-1227年)的主要陶瓷制品,主要由党项族人制作。西夏瓷器在制瓷工艺和风格上既有对两宋南北各窑的借鉴,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西夏瓷器种类丰富,按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器、文房用具、娱乐用品、雕塑艺术品及建筑用材等。
历史背景
西夏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党项族建立,与宋、辽、金等政权并立。西夏在文字、建筑、立法、政治制度等方面吸收了宋朝文化,同时在制瓷方面也借鉴了两宋南北各窑的技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种类和特征
西夏瓷器按质地分为粗瓷和细瓷两种:
粗瓷:胎土未经洗练,胎土中含一定量的砂,胎色泛红,器壁较厚。主要器形有瓮、缸、釜等。
细瓷:胎土经过洗练,胎质细密,胎色浅黄或灰白,器壁略薄。主要器形为碗、盘、罐、壶、瓶、钩等生活用具及板瓦、滴水等建筑用材。
西夏瓷器的釉色主要以黑(褐)、白釉为主,也有少量青、紫、茶叶末及姜黄釉色。白瓷的质量普遍较高,精品明显多于其他釉色瓷器,这可能与西夏人崇尚白色有关。
主要窑址和工艺
西夏的主要窑址包括宁夏灵武窑和苏峪口瓷窑址。灵武窑出土的瓷器胎质呈黑色或黑灰色,入窑烧制前要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在上面剔刻纹样,器型有花瓶、扁壶等,体现出草原游牧文化的特点。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的精细白瓷以碗、盘、盏、碟等日用器为主,具有官窑性质,瓷器更白、更细、更透亮,反映了西夏人对白色的崇尚。
文化意义
西夏瓷器的制作工艺和风格反映了各民族在制瓷工艺上的交流与融合。西夏瓷器的精美不仅展示了当时制瓷技术的进步,也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