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看到有朋友,就卦的“取向”问题展开论述 其实,很早以前我学习研究思考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时,就曾对“卦的取向”问题思考过 只是那时的我,由于种种原因,对这个问题始终处于一种懵懂状态。在逐步接触到几种断卦技艺之后。这个问题,才开始清晰明了起来 《周易》只是人文思想领域的一个分枝。这个分枝是在以“私有制”社会生活状态下,就象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谆谆教导自己儿女“要懂得生活的不易” 其实,仔细思考这些谆谆教导,它就是一种把自己生活经验对儿女们的“言传”。 这种“言传”其实质,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女,不可冒进,等待时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出了头的椽子先烂”这句话比较消极态度的原因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周易》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写《周易》这本书的人,不但又“言传”的能力,还有“身教”本领 只不过后世人们的传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身教”的本领,在不知不觉中遗失 什么是“身教” 身教;就通过对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使其它人学习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可惜,这种“身教”在以“私有制”为主要社会状态下,几乎失传 因为失传,所以《周易》也就剩下了“咬文嚼字” 为什么说《周易》只是剩下“咬文嚼字”;因为明末学者颜元曾对此有过深刻揭露 闲来无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我们现在面临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球已经形成秒通的世界,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互帮互助的状态 在这种人与人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状态下,再应用“私有制”状态下的那个“谆谆教导”势必阻碍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
因此,以“自然界变化规律”为基本理论的思想体系,将会顺应时代的要求,而呼之欲出 或者说;以“自然界变化规律”为基准的思想体系必将替代以《周易》为基准的思想体系 再或者说;六十四卦的“取向”将是对自然界变化规律反映 我们应该为全地球人团结在一起形成一家人,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