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14|回复: 17

[講座] 大讲坛系列讲座(二):杨万霖---少儿国学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0 21: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黑武士 于 2009-10-13 18:40 编辑

本期讲座:杨万霖---少儿国学教育
时间:2009年10月10日开始,共四讲

    杨万霖  哈尔滨人,著名学者。先后担任过教师,编辑,记者,作家,儿童国学教育专家。“中国少儿快乐学国学教育法”创始人。受聘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幼儿园,任国学教育顾问。发表《当代人五项修炼》等著作多部,其著作《孔子伴我度童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表彰,被收入“‘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

讲座简介: 古人云:“童蒙养正,少儿养性”。少儿国学教育,促动少年儿童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少儿教育关系后代成长发展。鄙人期望通过四讲的内容简要介绍儿童国学教育及少儿快乐学国学教育法,和诸位同仁探讨少儿国学教育的方法和面临的情况,由于时间问题,所讲内容为整理旧有文章,不足之处还请多为指正。。。

评分

参与人数 1功勛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1: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书生 于 2009-10-10 21:18 编辑

第一讲

“少儿快乐学国学”教育法

      ——2006年中华文化曲阜国际论坛论文
杨 万 霖


   开掘传统文化找回道德资源,是中华文明的报春花;少儿读经热,是民间大地草根发芽。
随着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的深入开展,教育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必然地提到日程上来。
台湾学者王财贵在大陆推行少儿读经活动,对于播撒国学种子,启动传统文化回归,克
服“静摩擦”,功不可没。但在国学教育内容及方法上,除了他倡导的以背诵为中心的“越早越好”、“越文越好”、“越简越好”、“越深越好”,以致“不怕死记硬背”而外,还应该有第二种、第三种,乃至第N种模式出现。

我主张 “赤橙黄绿青蓝紫”,多种模式探索实验,在比较中取长补短,在竞赛中推进当代儿童国学教育。
我之所以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我不认为整本地背诵《论语》或全套《四书五经》是儿童学国学的唯一佳径。我主张择其大要,提取精粹,结合现代生活实际,生动有趣地教给孩子,并引领他们“学而时习之”,这是根本大计。
《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揭示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学”“习”“悦”三点一线,三位一体。“传不习乎”是“吾日三省吾身”的三大要件之一,足见“习”之重要。南怀瑾先生解释“习”为“见习”,钱穆解释“习”为“使用”,谚语说“听到的容易忘掉,看到的容易记住,经过演练的才属于自己”,舍弃了“习”“学”就是一句空话。而王财贵只主张“背背背”,不引导及时“习”,实在是一大缺憾。
山东学者高绪利分析 “‘学’和‘习’的无限循环,不至于中断,且能加速度递进,关键在于能否‘不亦悦乎”,“如果没有了“习”和“悦”,说什么长大了如何辉煌、发达,统统是骗人的鬼语,学生必然厌学、逃学、出走、轻生”,话尖刻但切中要害。在“学”与“习”中其乐陶陶,是儿童应当享有的不可褫夺的权利,如果只“学”不“习”而且又无“悦”,实在无异于受刑罚折磨。枯燥的背诵使儿童难以体尝学习的快乐,是其第二弊端。
“学”要贯穿以“思”,“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指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赞赏过颜回“闻一知十” ,也抱怨过颜回“于吾言无所不悦”,孔子从正反两个方面指出:让受教育者独立思考,开动脑筋。而当前不少教师充当了“复印机”,致力于向儿童大脑“克隆”两千多年前的字词章句,把儿童头脑当成了贮藏器,贻误了儿童思辨力发展的“黄金期”,萎缩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这是王财贵模式弊端之三。
当然,诵读经典需要记忆背诵,“记忆是知识的母亲”。但是“背诵”只是学习方法之一,不是唯一,如果不是同时激活学习者的兴趣、理解力、实践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储藏物”会随风而逝, “储藏间”也会起而抵制、厌倦、反感。凡事“过犹不及”,不要把单纯记忆力的功能推向极端,不要重复私塾教育的败笔——“死读书”!
根据孔子教育思想,总结自己的教育实验,我提出“少儿快乐学国学教育法”。

一、
择其大要,淘选精髓,自编教程


我把目标锁定在以《论语》为主提萃孔子名言,兼采《大学》《中庸》《孟子》《孝经》《史记》等少量内容,主要“修身”,不涉“治国”。教材内容主要如下:
(1)梁启超说:“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儒学最大价值在于教人做“人”,关怀人,尊重人,爱护人。我选取公认的孔子思想精髓,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德不孤,必有邻”,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问伤人乎,不问马”、“四海之内皆兄弟”,辅以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厚德载物”的人道主义情怀,作为教材主脉;
(2)“三纲”不可取,“五常”不可弃,对“仁”“义”“礼”“智”“信”“忠”“孝”“和”等道德信条列以专章;
(3)帮助儿童了解孔子生平大致,比如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与学生失散于郑国东门外遭到“丧家之狗”的讥笑,而孔子大度地自嘲“形状末也”,“然哉然哉”;以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引导儿童学习孔子“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
(4)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后生可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 “当仁不让于师”;以及“子入太庙每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等章句,激励儿童热爱知识、勤学好问、开动智力。
(5)收录孔子健全人格、发扬智慧的名言警句,如“过犹不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之言,洋洋大观,对常人来说,烂熟于心,运用自如,百言即可,无须太多。

二、编撰教材的四项原则


第一
因学国学而“乐” , 在“乐”中学国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极其珍视“情商”的要素——“乐”。我编撰的教材,尽量诉诸于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为幼稚园儿童编创《拍手歌》,有序地贯穿了10句孔子名言:“你拍一,我拍一,小朋友们笑嘻嘻,大家为啥这么高兴?幼儿园里学《论语》。你拍二 ,我拍二,我有许多小伙伴儿,德不孤,必有邻’大家都爱和我玩……
在歌谣语境中记诵孔子言行,上口,易记,不须太多注释。一篇儿童评书《说三国话论语》演绎“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哈尔滨博厚国学启蒙馆馆长孙嘉宜,登门拜请老曲艺家指导孩子们演练,孩子们既享受了施展表演才艺的快乐,又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孔子思想的熏陶。

第二
通过喜闻乐见的案例贯彻“启发式”


哈佛大学商学院有一项重要方针,让每个学生都面对800个案例互相研讨,多角度激辩,成绩获优才能毕业。它每年都从世界各地重金购买案例,它的信条是“一个优秀案例胜过一千个正确答案” 。哈佛大学商学院培养了大批精英,案例式教学法从此风靡全球。案例教学法与孔子启发教学法是一脉相承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出示“一”让学生联想、道出“三”,这恰是案例法所追求的目标。孩子们很快联想到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孩子们有了伸展思维的空间,自然饶有乐趣,这也正应了一句俗语——“钓的鱼比买的鱼香”!

第三,人际道德伦理和人与自然伦理并重


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仅是指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确法则,也是指导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不二法门,由以上思想必然推演出这样的命题:“仁爱大自然,就是人类自爱”。
为了阐发这一思想,我撰写了如下案例:
有一个家族祖祖辈辈是猎户。最早时候,“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猎户忙坏了,年年捕猎獐狍野鹿,岁岁锅里野味飘香……
到了曾祖父那一辈儿,飞禽走兽不见了,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猎户当不成了,那就伐木为生吧,一声“顺山倒喽!”“轰轰隆隆”原木滚下山,砍伐原木赚钱不少,日子过得挺滋润。
到了祖父那一代,森林伐光了,树墩贴近地面一指多高,好咧,齐根截下它,背到城里卖“菜墩儿”。
到了父亲那一辈儿,树墩不见了,好在地下有树根,刨开地面挖树根,树根有什么用啊? 艺术家乐颠颠儿地买回去做“根雕”。
到了儿子那一辈儿,黄沙“大丰收”,儿子的儿子们卖黄沙。
再后来,建筑公司不需要林业工人的后代供应黄沙了——城市周边黄沙铺地,谁还舍近求远呐?
再后来,山脚下一座小镇的人全走光了。最后走的是祖孙二人,想到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爷爷鼻孔酸酸的;眺望被黄沙掩埋的校园,孙子眼角噙着一滴泪,这是方圆几百里唯一的一滴水了。
祖孙二人渐去渐远,沙地上最后的两双脚印不见了……

以上案例,学童们争相朗读表演,并由此及彼地写出很不错的作文,哈尔滨市虹桥小学9岁的4年级学生陈昱昊写出如下小诗:

假如


树叶消失了
太阳像大火球挂在头顶上

树干消失了

再也听不到鸟儿歌唱



森林消失了

我的诗只能写在沙子上

很快又一扫而光

因为地球成了沙尘暴撒欢儿的广场


第四,在东西方文化的贯通中教国学,在教国学中贯通东西方文化


弘扬国学不是为了对抗哪一方文化,不是为了遗世独立而把中华民族文化从人类文明的主流中游离出来。对孔子思想磨光砺垢,重放普世价值的光辉的同时,还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与人类其他优秀文化交汇融合,使国学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终极目标:建设现代中国儿童的心灵家园。
比如展示联合国大厦里一幅著名壁画,壁画下面的题语是: 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
(“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 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用以印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借以说明孔子的优秀思想是和全人类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三、“少儿快乐学国学教育法”初步实践

  
再如教 礼之用,和为贵之后,小朋友们表演歌谣剧:其中引出1912年“泰坦尼克号”大海难,西方之礼“Lady first”(女士优先),在危难之际,集体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妇女和儿童,这是人类之礼的最高境界。
无须讳言,我们不少地区都保留着这样的礼俗:家里来了客人,女人只是灶房里的“厨师”,她们是不可与客人、家里男人同桌进餐的,这是不是“男尊女卑”的遗迹呢?中国这个古老的“礼仪之邦”有没有必要扩展“礼”的范围呢?东方固有的“礼”有必要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焕发现代文明的青春。

三、“快乐学国学”的部分做法


少儿快乐学国学教育法第一个实验基地——哈尔滨市博厚国学启蒙馆,2005年肇始于10几平米的民宅,20几个学童最小的3岁、最大的13岁。馆长孙嘉宜走遍大江南北遍访名师接受培训,2002年就从事国学启蒙教育活动,以下的工作汇聚着她的心血。
“少儿快乐学国学教育法”的理念:“有教无类”,“后生可畏”

“少儿快乐学国学教育法”的教学流程:“走进课堂学经典,敞开心扉谈体会,抬起眼睛看天下,低下头去写作文,走出门去做演讲,以近取譬做君子”。

师生之间、学童之间共同遵奉的行为准则:“乐道人之善”,“见贤思齐”
以往许多家长抱怨孩子见人不爱说话、不敢说话,写作文头疼。其实儿童是天生的演讲家、天才的作家,如果让他们言不由衷,笔不由心,说不感兴趣的套话,写引不起兴趣的八股文章,他们产生抵触与反感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以近取譬”,用案例形式提供思考空间,在讨论发言中广开思路,并且没有呵斥、讥笑,只有掌声、赞美与鼓励,那么绝不会有孩子久久呆坐而不发言的。
遇到争论是经常的,这时用得上“礼之用,和为贵”、“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孩子们都学会了“我提一点小小建议”,被建议者采纳与否都要道一声“谢谢”。每篇作文写完,大家共同欣赏评析,即或意见不同也是“君子之争”,所以孩子们特别开心,课堂经常出现春鸟噪林的场面。这种模式不仅仅是为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更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练就人际交往的“童子功”。
作文训练,不硬性规定孩子们写统一的题目,而是因人而异,随时随地“因人设题”, 引导儿童紧密贴近生活实际,围绕学国学所思所感所作所为而写,记录他们学做小君子的成长和体会。这种作文训练方式是“我以我手写我口,我以我口说我心”,因而孩子们各个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大部分孩子一发而不可收,越写越有兴趣,甚至连写几篇都不罢手。由于“学”与“习”衔接,“不亦悦乎”一以贯之,孩子们自然“乐亦在其中”。家长也觉得特别受用,因为国学非但不与校园的“普通教育”对立,而且大有助益,所以家长特别欢迎。

四、应天下势,集天下智,借天下力,兴天下事


借助方方面面的力量走近社会,是做大国学启蒙教育的必要条件。黑龙江省演讲大赛把“我与孔子”定为少儿组的唯一主题,博厚国学启蒙馆小学童的参赛面达到100%,每个孩子都得到了锻炼,摘金掠银,满载而归。
作曲家热心为学孔童谣谱曲,马少弘老师说:“为国学童谣插上音乐的翅膀是作曲家的荣幸,没有比国学题材更能使自己的作品永恒了”,她谱曲的《孝心到永远》被大苹果艺术幼稚园定为园歌传唱至今。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邀请博厚国学启蒙馆小学童做演讲,大学生们好奇而热情地接纳了这些小娃娃。有一次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小女孩由于个子矮,被教授抱到讲台上作演讲。
《哈尔滨日报》开辟“少儿快乐学国学”专栏,派出记者追踪采访,继而多家网站多家媒体或采访或转载。
少儿快乐学国学教育法”的基本思路,是拜孔子之所赐——“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这也是“少儿快乐学国学教育法”拥有发展空间的重要原因。


于 2006年4月10日


评分

参与人数 1功勛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1: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
  走进孔子 “一分为四”
——兼谈儿童读经
杨万霖

孔子是中华文化第一品牌,是当今文化领域的热门话题,开掘、梳理、提萃孔子代表的中华文化主脉——儒家思想遗产,对重塑民族魂,重建社会价值体系,关系重大。

长期以来,看待孔子及其思想有两大派对立观点,一派是“句句
是真理”,无限崇拜,五体投地。小时候听老人念叨:“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我纳闷,去见阎王为什么要像上下班那么守时自觉,这是谁规定的?老人回答是上一辈、上上一辈……传下来的。长大了我“破译”了:至圣孔子寿禄七十三,亚圣孟子八十四,圣人都没有跨过去的坎儿,凡人能迈得过去吗?先哲的生命长度竟成了凡人生命的限度,顶礼膜拜到了“削足适履”的地步。
另一派是一棒子打死,“孔子”成了“罪人”的代名词,中国所有的不幸,罪责都由孔子一个人扛。有人提出要“审判(不是批判)孔子”,似乎把孔子及其思想连根铲除,就会出现一个无限光明的新时代似的。
两派观点,针锋相对,聚讼不已,纷纷扰扰,百年未息。究其原因,一是孔子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矛盾复合体,良莠互见,菁芜交集。二是两派观点的持有者立足点不同,观察角度各异,各言其视,各取所需,“瞎子摸象”各执一端,“聋子对话”自言自语,不肯兼容,造成了两派观点长期的“撕裂”、对立。
孔子的重大贡献之一是倡导“中庸”——“过犹不及”,“执其两端用其中”;在方法上,孔子对于不明白的事情,“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从正反两个方向来探究就弄明白了。如何看孔子,我认为恰可借助“中庸”,理性地看待以上针尖对麦芒的两种观点,不是简单地倒向哪一方,而是分别汲取它们合理的部分,进行梳理、比较、分析,再重新整合,形成新的认识。因为真理的颗粒往往分布在对立的两方之中,并非仅为一方专控或独有。
公允地看孔子,涤除其思想尘垢,激发其精华的活力,去腐生肌,古为今用,用得其所,这是本文的目标。
孔子的历史地位

解读孔子,首先厘定其历史地位。
第一,孔子是一位文化伟人。孔子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好比一个火炬手艰辛地采集火种,然后点燃火炬率先领跑,而后有人接过火炬继往开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朱熹的《朱子类编》里有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是很有道理的。
试想:如果不是孔子编辑《诗经》,春秋时代的民歌散失殆尽,我们今天能欣赏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少女,君子好逑”这样纯真美好的情歌吗?能领略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古代人民对盘剥压迫的诅咒和机智的嘲骂吗?没有《诗经》的源头,后来的唐诗宋词未必会如此波澜壮阔、多彩多姿。
《易经》的价值多多,这里单说一件。如果不是孔子编辑整理了《易经》,清华大学的校训肯定不会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14年梁启超到清华园演讲,题目是“做君子”,引用了《易经》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此清华大学引为校训沿用至今。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就够得上厚重的一本大书。
《书》、《礼》、《春秋》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孔子还编辑过《乐经》,可惜失传了,很遗憾。

第二,孔子是教育家,这是公认的。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受教育,平头百姓没份儿。孔子以平民之身传播文化,推行“有教无类”,打破了官府垄断,这是平民受教育和民间办教育的权利的一次大解放,孔子开先河,有划时代意义。
孔子的了不起,还在于他开创了高明的教育范式——“启发式”,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你的思维运行未达到最佳状态,我不来点拨你。我举“一隅”,你须推知“三隅”,如果你自己不动脑筋循理推演,探究未知,我就不往下教你),学生是否“愤”与“悱”是教育活动能否持续的前提条件,孔子把调动与开发教育对象内在的能动性贯穿于教育活动始终,而不是把“人”当容器“填、塞、灌”。
启发式普适天下。美国企业界的管理精英2/3毕业于美国哈佛经理学院(以前译作“工商管理学院”),哈佛经理学院施了什么魔法打造出如许之多的优秀人才?秘诀在于它的“案例教学法”——每个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必须投身于八百个案例的激烈辩论性的研讨之中,举八百“隅”推知未来经营管理中可能遇到的无数“隅”,研讨合格,才能毕业,否则那昂贵的学费就算白交了。“启发式”是“案例法教学法”的灵魂,“案例法教学法”是“启发式”的延伸。可惜,“启发式” 萎缩在中国,繁荣在西方。
我所教的国学班小朋友都会唱:“孔子爷爷我敬佩:不管来自南与北,不分贫穷与富贵,谁来他都教——‘有教~~无类’。孔子爷爷爱学生,他相信,不论谁:长大都会有作为,别看现在小——“后生~~可畏”!

“有教无类”,“后生可畏”,“启发式”,凭这三条就足以奠定孔子“伟大教育家”的地位。如果实现这三条,中国教育的成功那就非同小可啦。


第三,“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这个概括不严谨。一者,孔子思想不是 “百宝箱”,不是人类所需要的思想资源都可以从中找得到。二者,究竟哪一部分伟大,哪一部分不够伟大,哪些已经是历史的淘汰物,或者只能做历史博物馆的收藏品,一概语焉不详,因此“伟大思想家”失于模糊,过于笼统。而时空无阻,历久流长,最具普世价值的则是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所以用“人道主义思想家”定位,我觉得更为确切(后面我会重点谈到)。

第四,有人说“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这个提法不确切。孔子不像管子,管子高居相位,以政治家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影响很大。孔子做过官,官阶不高,偶尔有个机会冒一下头就又沉下去了。他提出的治国理念,不被生身的鲁国认同,先后十四年奔走了六七个国家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均不受待见,最后无功而返,落叶归根回鲁国,教书治学到终了。如果说孔子是“政治活动家”还勉强可以,但说他是政治家就“言过其实”了。


总之,孔子是一位文化伟人、伟大教育家、人道主义思想家、失败的政治活动家。
孔子思想“一分为四”

以《论语》为主,兼涉其他典籍,我把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论分为:
一是家喻户晓的常情、常理、常识——人类生活经验的结晶,它们是永恒的,随人类存在而存在,不因时间推移而褪色。
二是孔子正儿八经地维护过一些礼仪习俗,它们早已不存在立足的基础了,它们的价值属于“过去时”,对现代人来说,不合时宜,不足为训,不学正好,弃之无憾。
三是精华。这部分的价值历经两千余年而不减,不只在今天,可以到永远,当前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走向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共和,是不可或缺的本土资源。
四是孔子思想具有先天缺陷,历代帝王无不强化并扩大这些缺陷来巩固皇权专制,祸延至今,这是多少代人都难以摆脱的梦魇,清除它们任重道远。

(一)
常情常识常理

风霜雨雪两千余年,孔子的许多理念存活到今天,足见其常青长寿。
“君子”为孔子所倡,今人常说“做君子不做小人”“君子动口不动手”,就是孔子理念的再现。在民间对人评价,并不说该人“政治上”如何如何,“思想上”怎样怎样,往往只用一句话:“某某人仁义!”谁博得这样评价,谁就应了那句话——“德不孤,必有邻”,别人愿意和他交朋友;如果有谁获得这样评语:“某某人忒不仁义”,谁和这样人打交道就免不了怀揣一份戒备之心,至于今天生意场上还常常听到这样的格言“买卖不成仁义在”,表示了“仁义”比买卖更重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文天祥语),“仁义”二字是孔孟之道的代表性符号,它奠定了全社会的道德基础,具有经天纬地的价值。
再如孔子另一个重要思想——“和”,经商推崇“和气生财”,持家讲求“家和万事兴”,婚姻追求“和和美美”,国号曰“共和国”,僧人叫“和尚”(佛儒相容,长期共存,大概就因于这个“和”字);“和”的影响超越国界,“大和民族”、“和服”、“大和魂”,无不源于“和为贵”,“和”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
另如,朋友临门大呼小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表达的是人之常情;“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察人论世的常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是普遍认同的常理。“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孔子本来说的是政治,商家参透了其中意蕴,古代旅店取名“悦来客栈”。
汉语言丰富多彩,仅出自《论语》的成语就有百条之多,有的是道德规范,有的是行事指南,有的富有哲理,有的表意传神,如“见利思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成人之美”、“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见贤思齐”、“不耻下问”、“任重道远”、“求仁得仁”、“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三十而立”、“名正言顺”、“死而后已”、“言而有信”、“乐在其中”、“乐以忘忧”、“循循善诱”、“既往不咎”;也有用于批评的贬义性成语,如“道听途说”、“患得患失”等等,总之孔子贡献了如此之多的语言精品,甚或可说他是语言大师。
更有影响多少代人的格言警句出自《论语》,比如“欲速则不达”、“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朝闻道夕死可矣”、“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岁寒然后知松柏”、“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过犹不及”等等。这些语言瑰宝、人生哲理,是中国人灵魂的一部分,像黑头发黄皮肤之于中国人,谁想把它们和中国人剥离开,那是绝难做到的。
以上说的是,孔子植就的文化硕果累累,其深入民众骨髓,往往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

(二)有些内容不读不背不学绝非损失

说孔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奠基人,不意味孔子字字珠玑,句句金玉。比如孔子尊崇的一些习俗礼仪早已退化为历史的遗迹,其消泯是一种必然,没有必要起死回生。
就拿父母之丧守孝三年来说,宰予就曾“当仁不让于师”,认为“守丧一年也就足够了”。师生辩论,孔子并没有占上风。
每月初一必须杀一只活羊祭祀宗庙,子贡不以为然,打算去掉那只活羊。为了那只羊师生俩闹了个半红脸,孔子的观点是“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历史表明:孔子维护的这项“礼”早已退役了。
一些指导儿童读经的主张很没有道理,让儿童死记硬背那些根本不知所云、早已烟消火灭、日后绝难用得上的习俗礼仪,究竟图个什么呢?
以《论语》“乡党”篇为例: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记述孔子进入朝廷怎样小心翼翼地迈门槛、上下台阶,收敛面容以及屏住呼吸等等)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饭。(
接受国君赏饭时的礼节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有病了国君来探视,头要朝东躺着,身上穿官服,系上大带子)古代官场这套繁文缛节,有必要让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背个不停吗?
再如,“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又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这是官吏们服饰、配饰、寝具、坐具方面的质料、颜色、裁减的规矩,极为考究而繁琐,“红紫不以为亵服”规定日常居家不要穿浅红色、紫色衣服、“羔裘玄冠不以吊”告诫不要以黑色穿戴去吊唁,今天照做合时宜吗?再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是两千五百年前贵族的饮食讲究,对当代儿童的今天和明天有用吗?何必占用孩子们的记忆力?今天读经不同于2500年前培养春秋时代的官僚,如果哪个孩子长大了研究古代服装史、拍古装电视剧,需要查阅历史资料,现翻现看都赶趟。以上内容,当代儿童不读不学不背,绝无损失。
当今孩子各个不轻松,游戏是儿童天性,他们有时间玩吗?即使周六周日,也是可怜巴巴地被家长牵着,在一个个补习班与才艺班之间走马灯似地团团转。大家都是从童年过来的人了,将心比心,放小孩子一马吧,读经应该“减负”,不足为训的古代习俗礼仪有必要排除在外。
当然我不是全数否定“乡党”篇,其中的这样两则就很好,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亲们一起饮酒,等柱拐杖的老人走出门之后,年轻人再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就更棒了,后面我会说到。
(三)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万古长青

《论语》是孔门弟子回忆片段的聚合,拾掇起这些碎片连缀起来,就会发现一轮人道主义的太阳,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徘徊在古老东方的地平线上。
什么是“人道主义”?最好的定义莫过于老百姓常说的“把人当人看”,即“我是人,我也把别人当人”,人道主义者从来“把人当人”,相反把人当工具、当玩偶、当垫脚石的,都是非人道与反人道的。
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从孔子思想里提萃人道主义的精神元素。
我不想从理论上阐释,只想冲事实说话。以下事件均见于媒体报道:工头给民工煮菜使用“工业用盐”,“食用油”是从阴沟捞出的“泔水”里提取的;陕西宁陕县某镇为了接待上级检查卫生,民政局雇车把一名病重的乞丐扔到邻县海拔1400多米高的秦岭山上,最后冻饿而死;山西黑煤窑奴工的非人待遇令人想起非洲黑奴;数百家奶制品内藏“三聚氰胺”海内外闻之丧胆;黑龙江依兰县三个少年围殴打死一个既无攻击能力也无攻击行为的智障人,事后称“很刺激”……
经济腾飞了,GDP上去了,“人”没了。
人道主义濒危,“兽道主义”繁荣,邪恶展翅与金钱共舞,道德“零落成泥碾做尘”。
复兴传统文化,应该首先高扬人道主义。

孔子是中国人道主义的奠基人,他把“人”的价值提升到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对人、人的生命、人的尊严、人际和谐,孔子给予了终极关怀。
例如: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见《论语·颜渊》)
鉴别文化优劣的试金石,首先是看它如何对待“人”,任何优秀文化首先都是人道的。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后人把孔子学说的要点概括为“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与佛家的“慈悲为怀”、与基督教的教义“爱人如己”,是一致的。

2)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这段对话是师生聊天,学生问,老师答,无拘无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发生,彼此没必要违心,谁也不是作秀给别人看。“老安,友信,少怀”,是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博大的暖融融的人道主义情怀。

(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这是孔子个人生活的片段:帮人料理丧事,主家招待酒饭答谢,孔子从未吃饱过;酷爱音乐喜欢唱歌的孔子,在丧葬那一天里不再唱歌。
现代文学家周作人对这一细节评价说,“深觉得古人的神经之纤细与感情之深厚”。

4)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马厩失火,纯属突发事件,现场殃及的绝不会是达官贵人,一定是马夫等普通人。常言道“急中见性”,孔子询问“伤人乎?”可见对人的关切远在作为生产工具的马匹之上,亦可见孔子的“爱人”不分高贵低贱,是“泛爱众”的。

(5)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黑格尔评价“孔子的道德观突出体现在它所具有的广泛的人民性上”,以下是一个显例:
偏僻泰山中,老妪的翁、夫、子先后丧命。避死趋生,人之本性,近有虎患,远有苛政,何去何从,“两害相衡取其轻”,未亡人宁死不肯出深山!足见其虎患可忍,苛政不堪。孔子的同情心是强烈的,谴责的指向是极其鲜明的。

(6)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篇)
为了重建社会秩序,为了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制度,孔子几乎奋斗了一生,他恪守旧礼几乎分毫不让步,例如该不该“守孝三年”,该不该去掉祭祀的活羊,孔子不惜和学生闹个半红脸也绝不肯变通。但是也须看到另外一面:孔子“维礼”有一条底线——一旦触及到“人”、人的尊严这些根本性命题,孔子立刻还原人道主义的本色,例如对“俑”。
用活人给死人殉葬,规模巨大,手段残忍,商代为最。春秋时期渐用“俑”取代活人,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但是“殉葬品”变了,有一点未变:权势者活着作威作福,死后仍然需要有“人”供其奴役,对此,一贯“温良恭俭让”的老人愤怒了,他痛斥“发明俑的那个家伙,一定断子绝孙!”孔子并非为哪个具体人打抱不平,而是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卫护全体人类的尊严。
孔子这则预言的穿透力直抵身后三百年,秦始皇倾全国之力打造寝陵,历时三十八年,全国约有一千万人口,征用了二百万人服役,造陵寝最多时征调民工七十万,嬴政死时随葬的兵俑之多堪称世界之最。这位“千古一帝”的梦想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见《史纪·秦始皇本纪》)结果呢?孔子一语成谶,秦朝大帝国“二世而亡”,秦嬴政子女几乎全部死于刀剑之下。拿人不当人,对人的蹂躏至死不休,无论他拥有多么强大的暴力机器,“其无后乎”是历史铁律。可是当代不少看客欣欣然赞颂兵马俑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古代文明”、“劳动人民聪明智慧”、“能工巧匠技艺绝伦”;二战期间有人以收藏纳粹集中营剥下人皮制作的灯罩为荣,赞美那灯罩“质地细腻,透光柔和”。这二者何其相似,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你该回来了!

(7)孔子的人道主义理所当然地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与《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一脉相通;“当仁不让于师”体现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与思想;“后生可畏”对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抱以信任,“举一反三”尊重思维权利,激发人类智慧。因为对“人”怀有博大深厚的爱,孔子才会是人类教育科学最早的领跑者,人道主义思想家的孔子是伟大教育家孔子的前提。

(8)孔子的“爱人”,还体现在他智慧地提出了我与人、人与我、人与人、人与世界和谐、互利、共存的普世法则。先从子贡谈起吧,子贡刨根问底地探究孔子思想精髓。《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老师:您说的道理千条万绪,能不能概括成一句话,以便我们抓住纲终生贯彻它?孔子回答:“用一个字概括,大概就是‘恕’;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不要把自己不愿意的事情,搁到别人头上。”)
子贡有一段话与孔子的思想珠联璧合——《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迫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也不想强迫别人去做他所不愿意做的事情。”
康有为评价说:“《论语》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岂非所谓博爱、平等、自由而不侵犯人之自由乎!”“不欲人之加诸我,自立自由也;无加诸人,不侵犯人之自立自由也。”“人己之界,各完其分,语意周至”。他推崇说,子贡阐发孔子思想发明了“人人独立,人人平等,人人自主,人人不相侵犯,人人交相亲爱”这样一条“人类之公理”。
再看看早于康有为一百多年的“欧洲孔子”——伏尔泰(1694——1778)是怎样评断吧。
“我坚决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你的观点的权利。”这话是伏尔泰说的。1791年,伏尔泰葬入法国巴黎的“先贤祠”,墓碑上写道:“伏尔泰——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其实伏尔泰还有几个耀眼的头衔:“科学和艺术共和国的无冕皇帝”、“欧洲的良心”、“欧洲的孔子”,有一个头衔是伏尔泰自己加给自己的:“孔门弟子”。
“任何国君也不能有如此类似的威望来影响舆论”,这句话是同时代的评论家杜威尔纳用来评价伏尔泰的。然而伏尔泰则盛赞“孔子是真正的圣人”,他二十余年如一日地在家中悬挂孔子像,伏尔泰在《论孔子》里说:“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还号召所有人把它作为“座右铭”。他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由于伏尔泰传播、一大批法国思想家推动,1789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载入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法兰西共和国宪法》。《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第六条这样写道:“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的事的权利,其原则是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法国宪法集》)这是很令人深思的。
再说说第16任美国总统林肯,他领导南北战争打败了南方大奴隶主,签署了《解放宣言》,宣布美国全境的奴隶“从1863年1月1日起永远获得自由”。林肯为此收到过夹着子弹的恐吓信,有人问你为什么不退缩?他回答:少年时代,一队队黑人奴隶被押解着从我家门前经过,他们痛苦的呻吟使我至今难忘,“因为我不愿当奴隶,所以我也不愿意有人做奴隶主。”林肯的政治伦理,恰可以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来概括。

人类的价值观有惊人的一致之处。
前外长李肇星在署名文章写道:“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镌刻于联合国总部大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博文写道:“我到联合国大厦参观时,就看到一块大幅宣传,上面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字,表明了一个大家都愿意遵守的最低伦理准则:中文用的是孔老夫子那句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确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 “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 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它简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合义的英文版。

(四)剥离人民性的精华与皇权专制的糟粕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法国宪法里现身,在联合国大厦壁画上落脚,可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诞生地——中国却长期在帝制社会跋涉,两千年来走不出皇权主义的牢笼,主要原因出在制度上,此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孔子思想中的糟粕维护了皇权主义,皇权主义借助孔子思想的糟粕绞杀了孔子思想的精华,这是孔子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说到“糟粕”,有人马上以“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为例,批评孔子轻视妇女。另有人辩护,说那个“女”字是“汝”字的假借,等等等等。其实指责与回护,都是超离了历史情境苛求古人。如果孔子当时提出“尊重妇女,解放妇女,妇女参政……”那倒奇怪了。“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确有对“女子”不敬的味道,由于难以了解当时语境,可能是一句有具体所指的普通牢骚话亦未可知,据此就“上纲上线”判定孔子“歧视妇女”,未免责人过甚了。
评价历史人物,一不要脱离历史条件,二要尽量汲取精华,古为今用,“择善而从”;三是对孔子思想中落伍于当今时代、与人类主流价值逆势而行的东西,不姑息,不回避,敢于直面正视并作以理性的批评。一句话,该宽容的宽容,该继承的继承,该批评的批评。
孔子受指责最多是“复古主义”、“拉历史车轮倒退”。其实孔子是改良主义者,他的“复古”是为了“匡今”,匡正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他的主旨是改良他所身处的那个社会。“吾其为东周”的用意,是从东周时代的思想、伦理、制度的“库存”里寻找资源,挽救当时的末世。“春秋无义战”(孟子语),三百年间有史记载的大小战争将近四百次,百姓沦为诸侯们争城掠地的战争工具,沦为可以随时攫取的“粮仓米囤”。孔子身在民间,深切了解“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毅然举起“仁”的旗帜,呼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从这个角度论,孔子的回头“倒退”是有正义的因子所在。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孔子试图从教育入手,培养“修己以安百姓”的“君子”,改良官僚队伍;另一方面游说各国诸侯劝他们“克己复礼”,按照“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模式各安其位,“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免得全船倾覆大家都玩完;也好让老百姓“老安少怀”,过上安稳日子。这是孔子一厢情愿的“两全”之策,孔子并非“与虎谋皮”,只是劝说诸侯们遏制一下胃口,不要饕餮无度胀破肚皮。可是对于诸侯来说,孔子那套“礼”不过是一张积满尘土的蜘蛛网一抹而去,孔子试图以“礼”挽回“太平盛世”的梦想化为了泡影。
但是如果不以成败论人,可以发现孔子警告统治者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千古箴言”——“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有一死,老百姓(对你统治者)不信任,(你统治者)就站不住脚(迟早要垮台)”。孔子指明老百姓的信任是立国之本,统治集团的执政之基,谁失去老百姓信任,谁就寿终正寝。孔子这一思想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顶峰,即使拿到今天也是不朽的。
如果进一步披沙拣金,还会看到在大众没有法定代言人,没有和统治者沟通的管道与平台(当时根本谈不上这一点)的历史条件下,孔子兼顾几方面利益,以天下为己任居间调停,虽然成功机率等于零,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自愿代言发声,要求执政者“使民以时”、“使民如承大祭”、“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百姓的利益诉求,表明孔子和百姓的心曲是联通的。遗憾的是孔子只能奔走于各个诸侯之间为民请命,或者说是“为民求情”,至于如何把执政之基提升为制约统治者的力量,孔子就无能为力了。例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语出《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对呀,但是为政者“不正”你又奈他何?难道一味地仰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对策吗?没有,孔子再无良策,这是历史的局限使然。任何人都是历史产儿,我们无法苛求孔子拥有后人才有的所有智慧,石器时代不可能产生电子计算机,春秋时期不可能诞生“官权民授”,孔子头脑里也不可能产生“主权在民”,所以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张君劢、徐复观、唐君毅在1958年元旦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里,不无遗憾又很温和地指出要害:过去儒家思想之缺点,是未知如何以法制成就此君位之更迭,及实现人民之好恶。
简言之,人道主义是孔子思想永远的亮点,而对当时的封建制度的膜拜是孔子走不出来的雾区。时至今日,既要珍惜孔子思想中人民性精华的点点滴滴,又要正视孔子思想的缺陷和“糟粕”予以涤除,以下以“孝道”为切口作进一步剖析。
“孝”是人类善良的本性和美德,“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篇》)——父母的生日不可不记得,要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对他们“垂垂老矣”而深怀恐惧之心,正如民谚所说“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九十不保天”、“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生命无常往往在旦夕之间。孔子对衰弱生命的感情细腻、体贴、温馨,令人感到人类爱心之美好。
“孝”就是“孝”, “孝”一旦傍上“忠”而上升为“道”,一方面它稳固了中华大帝国两千余年,另一方面又使我们这个民族遭受了集体落后的“霉运”。花分三朵,各表一枝——“孝道”分下行、平行、上行三个不同走向。
“下行”:教导族人孝敬父母,尊老慈幼,上下和睦,团结家族,延续家风,使“民德归厚”,这是无可挑剔的。
“平行”:“入则孝,出则悌”,相通于现代所说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把亲亲相爱的感情扩展到血缘关系之外去,由己及彼、由近及远,孟子把这一思想路径拓宽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条呼唤良知,放大爱心,推己及人,建造和谐社会,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文化轨道,即使在今天也是完全正确的。
可是,孔子孝道的“上行”路线却由人伦、社交走向政治,通向了囚禁个性、打造奴性的专制之路——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话虽说是有子说的,但它是孔门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子透露了“孝道”的另一大功能:“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为什么“为人也孝悌”就可以收“不犯上”“不作乱”之效呢?“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孝道”包含的上述训条,束缚了中国社会至少两千年,多少悲剧就发生在以“孝道”为基础的家长制的淫威下:《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夫妇离散、《梁祝》只能化蝶实现爱情梦想,《红楼梦》宝黛结局是悲怆的控诉,巴金的《家》浸染了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的血泪……这些虽然不能都直接记到孔子帐上,但孔老夫子至少是要负些“连带责任”的。
因为利用“孝道”可以打造“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的驯顺臣民,那么以下的历史轨迹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从汉武帝开始,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路下来,历朝历代无一例外地倡导“孝道”,无不把“以孝治天下”作为“国策”。一个深层原因是“皇权”即皇族“一家之权”,借助“孝道”可以凝聚内部,消弭内乱,确保“肥水不流外人田”。封建专制的基本特点是“家国同构”,对内而言“孝道”即为皇家的“家法”,对外即是“国法”,“孝”因于此异化为全民枷锁,在此基础上强化的“君道”则更是枷上加锁。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大弟子,被后人称为孔门“四科十哲” 之一的高材生,可以被视为孔子思想的代言人或转述者。“贤贤易色”,轻色重德,是士人持身立德的金玉良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凸显了“仁义礼智信” 的“信”,这些都是很好的。
“事父母能竭其力”当然没错,但是当“事父母”与“事君”并列的时候,“事父母”只不过是拾级而上的踏脚石,由此通往的最高去处是“事君”。《孝经》里说:“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个“受之父母”之“身”,做人子的要“不敢毁伤”,但是做人臣“事君”的时候则要合盘托出,全部奉上,不能有一丁点儿保留,因为要“致其身”嘛。孟子的政治理念是“民贵君轻”,而孔子则有逊于孟子,他孝的主张其实质是“君为贵,父母为轻”,这一政治理念一千年后透过《千字文》还在延伸——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说到底,一己之“身”对于臣民来说,自己不过是自己之身的保管员,履行的责任是“代管”,“身”的最终归属既不是自己,也不是父母,“身” 的生杀予夺完全取决于“君”。“身”的最高价值是工具,是“君”的工具——“狐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难怪两千年来朝臣的最高信条是“效忠圣上,万死不辞”(死上一万回也不拒绝),在朝廷为官的口头禅,动则是“皇上圣明,臣罪当诛”,君主赐死,还要跪拜接旨“谢主隆恩”。

“君权至上”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中极为重要的DNA“君权至上”是孔子从来没有走出的误区。上个世纪到处回荡“大树特树绝对权威”的誓言、“爹亲娘亲”不如领袖亲的歌声,那是全民性的癫痫大发作。柏杨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过滤性病毒,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皇权崇拜”、“以奴为荣”就是这种顽固的过滤性病毒。
复兴传统文化,弘扬精华,弃拒糟粕,防止悲剧性的“返祖”现象,在今天仍然是必须的。
关于儿童读经的建议

对于儿童读经,我定位于提取孔孟之道的精华,用以提升儿童道德素质,培养普世情怀,扩展美丽心胸,滋养智力成长。对此,我的建议是:
第一,许多推广读经的朋友推崇“为往圣继绝学”,这个大的路向没错,但是具体做起来问题就出来了:究竟怎样“继绝学”?是全盘“继绝学”?还是有限度有选项地“继绝学”?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副院长骆承烈教授,研孔50年、高校教龄45年,他提出一个响亮口号“经亦求精”,曾和北京的王殿卿、董乃强,上海的李培栋、祝瑞开四位教授共同倡导“度、量、正、懂”度(不要超过孩子的接受程度),量(选取精华,不必太多),正(选取正确内容),懂(讲清所学内容蕴含的道理,配以生动的故事或在游乐中学习),对此我由衷赞成。我主张儿童学孔子应该“少而精”“童趣化”“启发式”“生活化”
台湾学者王财贵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热心家,他在大陆各地奔走呼号,唤起千万人重温传统文化的热情,对于克服“静摩擦”,开启尘封了百年的儿童读经活动有大功存焉。但是他方法单一,一味地“小朋友,跟我读”,要求把《四书五经》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地背背背,甚至把“国士胸罗廿四史,村童背诵十三经”推崇为最高境界,让人不知今世为何世了。
国学中有无糟粕?王财贵另有主张:“如果经典有糟粕,那就连糟粕一起先吞下再说吧,毕竟营养多於糟粕。”连糟粕一起先吞下再说”是否太不负责任了?譬如一只苍蝇落在白米饭上,是整碗白米饭“先吞下去再说”呢,还是吞进肚里之前有所处理为好呢?“毕竟营养多於糟粕”?十毫克维生素拌着一毫克大肠杆菌同时吃下肚,那结果会怎样呢
第二,教育是完整的系统工程,如果把教化人格简化为教学,把教学简化为记忆(鼓励儿童多记诵一些国学经典名句固属必要),把单纯记忆作为当前的一切,则很难说这还是“教育”。以教学方法论,“学而不思则罔”是孔子之教,“启发式”是孔子发明,“学而时习之” 时时习练是孔子所倡,屏蔽理解,拒绝“启发”,把“时习”支到成年之后的遥远未来,是超离了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教育规律。有人批评王财贵的方法是“填鸭式”,他辩解说他那是“填牛式”,其实“填牛”并不比“填鸭”高明多少,要害在一个“填”字上。“君子不器”——孔子反对把人当作“器皿”,教儿童学经典一定要把儿童的兴趣和思维能动性激发出来,调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一句话,“把人当人”,而不是静物或动物。

                  2008年5月至10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1: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讲
对话《弟子规》



以下为中华少儿读经网对我的一个访谈记录

孙通远(中华少儿读经网 首席策划)
杨万霖(国学教育专家)

孙:杨先生,您推出“少儿快乐学国学教育法”,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开出了一条新路。但是有人发觉您从来不提如何教《弟子规》,您不认为《弟子规》也是国学的一部分吗?您是怎样评价《弟子规》的?

一、《弟子规》最经典的两句话


杨:感谢关注。我的确不教《弟子规》,只是教《孩子学孔子一百言》的时候,偶尔引用《弟子规》一两句,用来参证孔子的话。我认为《弟子规》是引申《论语》而编撰的一部诗化的“清代小学生守则”。《论语》是源头,《弟子规》是下游,水到下游受“污染”就厉害了。《弟子规》有的内容表达了孔子思想精华,有的背离了孔子原意,背离得很远,很糟糕的东西也有。
孙:请您先谈谈《弟子规》的精华是哪些好吗?也就是说,直到今天还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杨:我最欣赏《弟子规》里“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音节铿锵,朗朗上口,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蓝天之下,大地之上,对所有的人都该施以爱,而所有的人也都需要爱。它传达了孔子 “汎爱众” 的理念 ,在表意上比起“四海之内皆兄弟”来,胸襟开阔,视野更大,更有气度,在这一点上《弟子规》代表了儒学精华,直到今天也是光彩不减,甚至可以与佛家、基督的基本理念比肩。大量事实证明,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平等、博爱、人道了。
我曾经讲,各个国家有国歌,现在不是常讲“地球村”吗?如果把“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写进《村歌》的话,全村人一定通得过,当然也会有人反对,不过也只有一个人。
孙:那是谁?
杨:希特勒。
孙:呵呵,妙喻。但是《弟子规》的精华仅是这一例吗?
杨:当然还有。联合国大厦里有一幅壁画,是用25000块赛克镶嵌而成的,壁画题目叫“黄金法则”,上面用英文写着: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
译成中文就是 “你想人家怎样对待你, 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它被称为“人类第一箴言”。其实这一思想孔子老早就表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黄金法则”一样吗?
杨:手心、手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走正门、侧门进的是同一个房间,二者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同一个思想。这个思想就是: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唯我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是互利共存的。孔子主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立人”过程中实现“立己”,在“达人”过程中实现“达己”。你可以单纯奔着“立己”目标去,但必须走“立人”之路,不能“损人利己”。如果你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更好,那你是“圣人”,如果做不到也没关系,况且没必要也不可能人人是“圣人”,那怎么办?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可以了,其实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容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的起点与底线,也是他对“仁”的思想极有代表性的表述。
刚才提到希特勒,他在自传《我的奋斗》里宣称“亚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人种”,有权利主宰地球,支配这个世界,任何劣等民族都必须臣服,为了给“最优秀人种和种族”扩大“生存空间”,“劣等民族”以及“不优秀”的民族,都必须让开路,谁挡我的路我就灭谁,“第三帝国要沿着武士条顿的道路前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开路”,于是犹太人首当其害……“二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己欲立而立人”是人类公理,希特勒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呢?“第三帝国”被扫入历史垃圾箱。
孔子对人对大自然都讲博爱。人要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但“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给其他生物留点空间,不要搞“涸泽求鱼” 、“一网打尽”。当代史上就出现过集体性的迷失与狂妄,1958年“大跃进”,它的“主题歌”是“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我来了”,“我”干了些什么呢?剿灭麻雀、“亩产百万斤”、伐树烧炭“大炼钢铁”……当然大自然回敬了瞎折腾的人类,一场大饥荒蔓延了三年。
《弟子规》可贵之处,在于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变成一道心理流程:“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以心比心”、“以心换心”,也叫“换位思考”,在这一点上《弟子规》是儒家精华通向儿童心田的一道富有贡献的小桥。
假如只允许我从《弟子规》里挑两句话,那么第一句我选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它是金句;再选第二句,就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它是银句。这两句如果大面积地在儿童心田生根、开花、结果的话,《弟子规》就够上伟大了。
二、《弟子规》还有一些优点


孙:仅是“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和“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两点吗?除此之外是不是就都是糟粕了?
杨:不能这样说,还有一些内容也很好。
孙:您能不能举例说明一下?
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把“孝”和“悌”的关联性说得很清楚。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把孔子鼓励上进、自我修养做人的道理很有韵律地说了出来,它其实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翻版,语句稍微深了一点,只要讲明白记住了,也是一粒闪光的珍珠。
还有,“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以理服人讲道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些都是孔子的很好的思想。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既讲了道德,又讲明了道理,给孩子从小就规定一条道德底线,非常必要。
在我看来,以上是属于珍珠级的宝贝,当然还有一些。

三、《弟子规》的潜危害是专制制度作祟


孙:请您谈谈《弟子规》的缺陷或糟粕好吗。
杨:有些东西孤立地看算不得不好,但结合它的负面作用看,那 “潜危害”就大了,“潜危害”不像“刀光剑影”明晃晃,往往害人于无形。
举个例子来说吧,“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句话乍看没错呀,孩子年龄小,缺乏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大人有监护权,遇到事情及时请教家长,这有错吗?没错,给孩子“勿擅为”的理念是必要的。但是问题出在另一面上,话说得过死,太绝对了,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就拿司马光来说,搬石头砸水缸,这是小事吗?不小。按照“勿擅为的训条,一个小孩子能擅自决定吗?那是不可以的。可是如果司马光跑去问父母,讨回主意,获得家长允诺之后再砸缸的话,那个小朋友早没命了。司马光就是古代一个大胆“擅为”的楷模。
孙:“勿擅为”与“司马光砸缸”是一对矛盾的命题。但那只是个例呀。
杨:你说得不错,司马光这件事是个例。可是看看中国专制社会两千多年,扼杀人的独立意志可是“一以贯之”全局性的呀。单说婚姻制度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红楼梦》为什么赚得无数男男女女的眼泪?那是从贾宝玉、林黛玉的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家》《春》《秋》三部曲是什么?专制家长以无上权威制造的一幕幕悲剧。虽说以上都是家庭内部冲突,其实是“吃人”的社会制度的缩影。
一切听命父母,不准越雷池一步,是“子道”的核心。哪怕已经是“居有常,业无变”的成人了,还提出“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足见“勿擅为”是终生训条,一日为人子,终身“勿擅为”。儿女当上了父母,再用“子道”钳制子女,一代一代往下传。你能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愚懦人格普遍,和“苟擅为,子道亏” 这种戒律无关吗?

四、《弟子规》的要害


孙:您认为《弟子规》的要害在哪里?
杨:《弟子规》全力打造“尊长”的权威地位,而见不到“长幼”之间的人
格平等。专制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一体”。在国,全民服从一个皇上;在家,全家服从辈分最高的长者。即便是农民起义吧,也挣不脱这一枷锁。洪秀全创立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以上帝即天父为轴心的“洋教”,自称“天父”的次子,耶稣老大他老二,他扮演天父在人间的使者、天父声音的传声筒。至高无上的“天”和“父”在洪秀全的统御术里一个都不少,他也正是用这两样统驭“太平天国”的千千万万农民。“父权”成为封建专制的巨大基石之一。

家庭给孩子灌输什么理念,其必然地是社会制度的折射。《弟子规》规定“话说多,不如少”,从礼仪方面说,强调多听大人说话,尤其来了客人尽量少插嘴,或许是有道理的。但是把它做为人生基本训条来规范儿童,则是窒息了孩子天真、率直、活泼的天性,把儿童驯化为 “听话”“顺从”的“乖乖仔”。九九归一,《弟子规》在家门之内训练儿童听命于尊长,旨在走出家门听命于朝廷绝无二话。
作为源头的《论语》孔子的不少思想,还是清新活泼的,孔子期待“后生可畏”;鼓励门人弟子“当仁不让于师” ;他不满意颜回唯唯诺诺不提不同意见,叹息“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在教学上,他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如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极可宝贵的思想,在《弟子规》里统统没有,非但没有,《弟子规》反而用一顶“紧箍咒”把孩子“套牢”——“对尊长,勿见(现)能”。中国盛产这类格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话到舌尖留半句,未可全抛一片心”“言多有失,话多贾祸” “人前显能,难得善终”“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夹着尾巴做人” “人怕出名猪怕壮”“自大一点就是‘臭’”等等等等,连同“对尊长,勿见(现)能”,无一不是阻碍思想自由、禁锢创造精神的无形枷锁。
中国专制教育的恶果,可以归结为四句话:“人格驯化,头脑僵化,脊梁骨缺钙,膝盖骨发达”,《弟子规》的负面作用正在牵着儿童走这条路。微观一点说,《弟子规》可以培养出“老实听话”、有一定道德水准的“谦谦君子”,同时却在扼杀未来的革新家、科学家!
五、饥不择食可能造成 饮鸩止渴


孙:您这样提出问题,一定会遭遇推行《弟子规》的许多朋友的反对,也许使他们心情受到伤害。
杨:明辨《弟子规》中的是与非,与具体推广《弟子规》的人,不是一回事,是两个问题。
当前掀起《弟子规》学习热,是因为全社会整体道德水准下降,危及儿童,哪个家长不犯愁?一时又没有可替代的道德教化读本,面对巨大的“真空”怎么办?于是“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把《弟子规》拿来先教着再说,况且里面还有好东西,前面我已经说了有些还是金银珍宝级的呢。推广《弟子规》的朋友们用心是好的,一腔热忱为当代为后人,这本来没有错。但由于缺少分辨与选择,“欲速则不达”,难免走向“饮鸩止渴”。
孙:您用了“饮鸩止渴”这个词儿,作为一家负责任的网站,我还是要请您再次明确指出这个“鸩”,具体到《弟子规》上究竟有哪些,它们都在哪里?
杨:比如“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劝谏父母以致遭“挞”(鞭抽棍打),遭“挞”怎么办?哭着号着跟随,心里还要不生怨。父母打孩子且不说在西方要吃官司,就是在中国也是触犯“未成年人保护法”呀,即便在两千五百年前也是不道义的。
《孔子家语·卷第四》记载了鼎鼎有名的孝子、后来《孝经》的撰述人曾参的故事:“曾子耘瓜,误斩其根,父怒,以杖击其背”,曾子倒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苏醒后立即换上一脸笑容去见父亲:刚才儿子得罪了父亲大人,您用力指教我,没有伤着我的身体。之后回到房间,装作没事的样子,弹琴唱歌,以表示身体没被打坏。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震怒,告诉弟子:小曾再来找我,不准他进来。古时候舜的父亲责打舜,如果轻轻地打,舜就接受,要是严厉的打,舜就逃开,他使父亲不失作父亲的慈爱,自己也不失作儿子的孝顺。你们看这个曾参,用身体接近暴怒的父亲,任其责打,死也不避,如果自己身亡,那就把父亲陷于不义的境地,这不是更不孝吗?曾子闻后,到孔子那里谢罪,“参罪大矣!”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孔子主张“父慈子孝”,谴责父亲暴打孩子为“不义”,孔子还为孩子支招“小棰则待,大杖则逃”(用小棍打就等等看,大棍子打来就逃),可见孔子很人道,他维护儿童身心权益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保护儿童人格的。
《弟子规》是怎么做的呢? 滥用权力“挞”的人不受规范,“被挞者”反而被套上“规范”:皮肉受“挞”,继续跟随,还要内心“无怨”。人类有这样“受虐”的癖好吗?编撰《弟子规》的两位秀才把“孝”强调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唯一的解释:他们是从“忠君”的目的出发,训练儿童从小“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以便于长大了顺顺溜溜、自自然然地转入 “武死战,文死谏”、效忠皇帝永不变的社会轨道。这不能不使人想起龚自珍的《病梅馆记》里那些可怜的梅树。时至21世纪了,为什么还要让儿童接受“愚奴”的脚色,并且还要做得无怨无怒、笑脸盈盈?
再有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智,对圣贤以外的书一律封闭摒弃,一概斥为“异端邪说”,只有“圣贤书”是唯一指定读物,这是不是一种“文化专制”?人“偏食”不会健壮,圣贤可以崇敬,但不能排斥其他文明。中国的长期落后,就是和“独尊”某术“定于一尊”、排斥多元文化的思想钳制有关。

六、目前应该怎么办


孙:您说的或许非常有道理,但是《弟子规》是当前儿童学国学的热门读物,立即刹车?把它重新束之高阁?
杨:那倒不必。中国的事情,要么“连孩子带洗澡水一起泼掉”,要么“连营养带糟粕一起吞下去”。
何必一定整本的背诵《弟子规》?前不久我拜读了骆承烈教授的《改良<三字经>》、《改良<弟子规>》《删减<增广贤文>》。就拿《改良<弟子规>》来说,一方面保留了老《弟子规》的精华,一方面删削了其中的封建意识,也删去了一些不合时宜、孩子难以做到的繁文缛节(如“过犹待,百步余”等等)。
可以借助《弟子规》教孩子学点道德兼识字,但是原本照搬《弟子规》和全套的《四书五经》,让孩子们昏天黑地的背背背,实非善策。
全社会都在呼吁给在校学生“减负”,儿童国学教育是否也该在内容上减减负呢?我相信这一天会到来。
孙:谢谢,谢谢您的谈话。

要点摘句

★把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写进地球村的《村歌》的话,全村人一定会通得过,当然也会有人反对,不过只有一个人——希特勒。

★《弟子规》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变成一道心理流程,提供给儿童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法则:将加人是起点;先问己,设身处地;假如己不欲,那就马上停止——“即速已,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以心比心以心换心,也叫换位思考。在这一点上《弟子规》是儒家精华通往儿童心田的一道有贡献的小桥。

人格驯化,头脑僵化,脊梁骨缺钙,膝盖骨发达,《弟子规》的负面作用正在牵着儿童走这条路。

★《弟子规》可以培养出“老实听话”、有一定道德水准的“谦谦君子”,同时却在扼杀未来的革新家、科学家!

再谈《弟子规》及其他


孙通远中华少儿读经网 首席策划  杨万霖 (国学教育专家)

中华少儿读经网发表对杨万霖先生的访谈《对话〈弟子规〉》以来,反响较大。议论不仅出现在读经教育工作者、送子读经的家长中间,而且波及到一些企业,因为一些企业把《弟子规》作为了企业内部的行为守则。于是有人认为《对话〈弟子规〉》是对当前读经教育的“搅局”,“制造混乱”。有的认为这篇访谈是“及时雨”,是对读经教育“富有见地的建议”。在这个期间,楚辞专家文怀沙先生发表关于读经的讲话,前不久高校校长论坛上高论迭出,紧接着上海的“孟母堂”遭封……于是一个话题的议论声浪越来越高:读经教育究竟应该向何处去?
对此,本网站再度就有关《弟子规》的问题,访谈杨万霖先生,并兼谈相关话题。
以下是与杨万霖先生的访谈录。

孙:网站发表上次的《访谈》以来,您一定也听到看到了一些议论,请就这个话题先谈谈您的看法。
杨:说上次的访谈是“及时雨”过誉了,假如是“雨”也不算“及时”。说是“建议”我承认,是否“富有见地”,那由公众裁决吧。
有人说那篇访谈是“搅局”,我要做点“自辩”。第一,我不是站在国学教育的圈子外看风景,我就身在其中。我刚刚结束了一期“独生子女成长与孔子名言”的暑期短训班,专门针对“独生子女”的“独”——在成长中往往只承认自我、排斥其他人,从《论语》中选学孔子语录,让他们学懂会背,而且联系自身实际,给自己确立成长方向,并发表演讲写作文。这个班不是我发明的,是家长们“点菜”我“烧菜”而已。我借此说明,我和国学教育工作者是“一个战壕”的,只不过观点、教法不尽相同就是了。第二,说实在的,有些“局”有人出来搅搅也好。
孙:很想听听您关于“搅局”的观点,您是推崇“搅局者”了?
杨:这个词儿不太雅,我们先这么用着吧。文怀沙老人就是当前的一位“搅局者”。这位老人呼吁“在中小学课本中选录优秀的四书五经文章是好事,但没有选择的让孩子学四书五经就是开历史的倒车。”有人只听到“开历史的倒车”就火冒三丈,骂这个死老头子,“你喝饱了墨汁却来反对别人学国学?”这实在是不讲理的滥骂。文怀沙老人说自己写了一部书,“全文只有三个字:正、清、和;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家尚和气”,他认为三字分别代表了儒家、道家、佛教(释家)三家思想的核心,他说“东方大道”尽在其中。他认为“年轻人读背‘四书五经’大可不必,但从中有选择地熟背一些段落,也是可以的。比如《论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都可成为现代人的座右铭。”如果真正明白了他的观点,你能说文老是反对学国学吗?就说孔子吧,孔子推崇“周礼”还主张要有所“损益”呢,孔子的名言之一就是“择善而从”,当今有些人抱着全套四书五经不撒手,认为全部地读经背经才是尊崇圣贤,我揣摩即便孔子再世也未必会赞同。我认为文老的讲话对当前盲目的读经背经成风的“局”,是很必要的一“搅”
孙:上次访谈,您对《弟子规》有褒有贬,褒的地方,认为有些孔子思想做“地球村”的“村歌”都够了,这个不见有人反对。不过,你对《弟子规》的负效应“培养奴性人格”的观点,许多人是不认同的,认为言之过重。
杨:警惕“奴性人格”,是我们这个民族永恒的命题,“国歌”头一句是什么?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就是大声疾呼奴性会亡国嘛。话再说回来,提倡“号泣随,挞无怨”,“父母”棍棒教子,“儿女”必须“顺承”,这会形成健康人格、健康的社会形态吗?有一位老板请我去给他的员工讲《弟子规》,我问他你最喜欢《弟子规》的哪一句,他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问为什么,他先说他的孩子不听话不服管,只会一个劲儿地要零花钱……。说着说着就说到企业上来了,他说“员工也应该做到这一点,对领导也要做到这四句。”喔,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些企业老板热心在企业中推广《弟子规》,大约谜底就在这里。我不是说员工不要服从企业领导,为人而谋而不忠乎?员工不忠实于本企业,干活吊儿郎当、纪律松弛、吃里扒外,这个企业还能好吗?我要说的是,这位企业家在意识中悄悄“位移”,把自己视为员工的“父母”,这是一种“错位”。私企财产可能是你私有的,但员工身心却是他们个人的,老板与员工的关系可不是单纯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一种“双向”、复合、多元素的关系。把“父母”确定为“权威”,派定服从与“顺承”是员工即“子女”的天职,认为我是“父母”,我说的就是“金科玉律”,我打你是我的权力,被打的应该“挞无怨”,这是对现代父母子女关系的扭曲,也是对现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弟子规》里承载的这糟糕的一面,绝不会有利于建设现代人的亲情关系,如果家长过分迷信《弟子规》里这类不人性的东西,那么第一个受害的,首先是家长,其次才轮到孩子。
孙:有的网友批评你在上次访谈中所说的观点:“《弟子规》可以培养出‘老实听话’、有一定道德水准的‘谦谦君子’,同时却在扼杀未来的科学家!” 他提到“不知哪位科学家是因读弟子规而被扼杀了”,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杨:许多事情“多因一果”,中国人创造精神的被扼杀不仅仅是一本《弟子规》的错。但《弟子规》含有腐朽的封建气息,束缚儿童的自由精神、创造思维,在今天绝对不利于造就现代公民。最近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的讲话很耐人寻味,他说,“我是研究智能机器人的,想的是把机器变得越来越趋向人,所以我对把人变得越来越趋向机器特别敏感。”作为校长,他说他最担心的是“大学教育越来越把人变成机器”。《弟子规》只要求“顺承”、“驯致”,网友“大为常在”指出清朝秀才编的《弟子规》“只言礼,不言志”,是触及了《弟子规》的要害。《弟子规》这些弊端在亲情脉脉的纱幕下足以扼杀掉儿童成为科学家的萌芽——创造性思维。
孙:以您之见,当前的国学教育出现的这种状况的读经热还会继续下去吗?
杨:盲目的“虚热”肯定不会持久,许多推广读经的人也在坐下来反思:让孩子连篇累牍的背易经、背论语、背孟子……连讲都不讲,孩子问父母,父母被“统一”的“规范性”的回答是:“我们也没学,我们也不会,你长大就懂得了”,明明眼下就应该兑现道德教化,硬是预支到未来“变现”,这是不是贻误儿童受道德启蒙教育的“黄金期”?如果眼下看不到读经在孩子身上有品德方面的成长变化,家长会拿出精力、舍出时间让孩子坚持下去吗?再说了,违反孩子天性的教育方法硬背硬灌,绝对不会持久。孩子好玩、好动、好奇、好问,我们教论语让孩子背诵“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偏偏封杀了孩子的“问”,孩子“上问”问不出来,“下问”他问谁去?难道我们决心要教出一群只记住大量古典章句却不解其意、留待将来才悟出道理的“现实小傻瓜”吗?
孙:您认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杨:急功近利,闻风而起,一拥而上,没有教材的筛选,没有师资的培训,采取先全盘照搬“四书五经”照读照背,以为这样就会在未来出现“奇迹”。教孩子的多数老师不清楚该从古典中吸收什么营养,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怎么能行?教学方法上急需改进,把教育对象当作填、塞、灌的容器的这种教育模式早已落伍了。
孙:您对今后的儿童国学教育有哪些建议?
杨:国学教育到了一个转型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不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清华大学钱逊教授所说的“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可能极好的一次历史机遇就被我们错过了,如果国学教育夭折,我看首要原因不是来自国学教育之外的阻力,而是来自我们自身。教育者应该先受教育,“修己以安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我祝愿国学教育工作者把工作重心迅速转移到自身建设上来,在自身建设上来个较大的更新和转化。
孙:今天就谈到这里,谢谢。
杨:谢谢你。



(2006
8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1: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讲

国学热潮中的一本小童书
中国大陆每年出版的图书,都如浩浩大江“卷起千堆雪”,2008年一朵小小浪花——一本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童书《孔子伴我度童年》,引起一系列后续效应:该书当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选入“第二届 ‘三个一百’出版原创工程”。国内许多幼儿园娃娃学会了书中的《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小朋友们笑嘻嘻。大家为啥这么高兴?幼儿园里学论语。你拍二,我拍二,我有许多小伙伴儿。德不孤,必有邻,大家都爱和我玩……“歌坛童星”海南省海口市七岁女孩张晨馨元,率先唱起书中的《孝心到永远》,父亲把女儿的歌声录进光碟,分赠给亲友的孩子们,让他们在自己生日那天唱给父母听。
在去山东曲阜的列车上,北京工业大学的非洲留学生“迪马”,见到该书的编辑薛潜拿着一本《孔子伴我度童年》,立刻借阅,“我能看得懂,它正适合我的汉语水平”,他要求薛编辑给他和这本书合个影,他翘起大拇指:“孔子,中国的基督,了不起!”无独有偶,住在法国巴黎的胡薇薇是一位“中国功夫教练”,她正在注册“伏尔泰·孔子学院”,确定要以《孔子伴我度童年》为教材。澳大利亚悉尼中文电视台主持人、澳洲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王加农,来北京参加央视播音员罗京追悼会期间,见到该书立即和作者取得联系,他一再表示,这本小书太好了,澳洲的华人儿童都快成“香蕉人”了,渴望学汉语,苦于没教材,汉语学校整天教的是“鼻子、眼睛、耳朵”、“东西南北”,学得没兴趣。这本小书图文并茂,既学到孔子思想,又饶有兴味,朗朗上口。他表示回到澳洲马上办“孔子学堂”,他请作者向出版社转达两个愿望:一是愿意销售这本书做澳洲的总代理,二是制成英汉对照的双语书就更好了。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牵动了许许多多眼球?
它由一系列儿歌童谣、故事童话、儿歌剧,甚至歌曲组成,通过这种方式翻译、演绎孔子思想精华。我信手翻开一页,孔子名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个小朋友玩跷跷板的图画旁边,有一首小儿歌:跷跷板儿,跷跷板儿,一个人,没法玩。我和你,做游戏。跷跷板儿当马骑。你在东,我在西,一会高,一会低。我低了,你高了,你头发飘进云彩里。你低了,我高了,我和太阳一般齐。哈哈哈,嘻嘻嘻,你谢谢我,我谢谢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说得有道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说得有——道——理。孔子仁者爱人、助人利己的思想,借助跷跷板灵动形象地演绎出来。
君子成人之美”,被承载在一个小故事里:天色漆黑,没有月光,一位盲人,走在路上,一手提着灯笼,一手拄着拐杖。迎面走来一位行人,对着盲人上下打量,“嘿嘿,奇啦怪啦,常言道‘瞎子点灯白费蜡’,你提个灯笼为哪桩?莫非你是‘滑稽大王’,可真让我笑破肚肠。难道专门给我照亮?可是你怎么知道我会路过这个地方?”
盲人回答,不慌不忙:“小小灯笼,提在手上,我走夜路,心里安详。常言道‘借光借光’,借给别人光,我也在借光——别人不被石头绊倒,不会跌进泥塘;看见我是盲人,不会撞到我的身上。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于人有利,于我不亏,彼此两利,何乐不为?”
行人听了,热泪汪汪:“盲人兄弟呀,请你原谅。我两眼明亮,鼠目寸光。你双目失明,眼盲心亮,来,我给你带路,你去什么地方?”
俩人牵手,走在路上,小小灯笼,放着光芒。路亮堂堂,心暖洋洋!
这本书的助学方法,与国内一些光背诵不讲解的单调模式大异其趣。我决定采访作者。



《孔子伴我度童年》作者杨万霖先生,刚刚从省内的武术运动会参演归来,很高兴接受我的采访。
先生做过教师、编辑、记者、作家,近年传播儿童国学,亲自执教,颇有体会。
我问起《孔子伴我度童年》的写作初衷,他说,全社会把目光投向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社会和谐、个人修身的精神营养,目的是好的,在儿童中间兴起诵读四书五经热,是近百年来罕见的奇观盛事。但是四书五经全套照搬死记硬背,一是没必要,二是折磨儿童,所以我撰写了尽量适合儿童的快乐读本。“您是用这本书表达您对儿童国学的教育主张吗?”“是的,我一直认为,国学经典浩瀚如海,一定要有取有舍,不能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不能把儿童大脑当作古代经典的储存箱、冷藏室。时代要求有选择性地给孩子播种一些古代优秀文化的种子,并且让他们学得开心,学得开智,身体力行,这是教育者的使命。”
“有人赞许您在国学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上有成绩,给您加了很大的头衔,您怎样看?”“敬谢不敏,不敢承受。我只是一名老师。”
我追问“您给自已做的事情一个定位好吗?”
“手艺人——糕点师。”
“手艺人?糕点师?这话怎么讲?”
“我是给儿童制做‘糕点’的。麦子是天生的地长的农民种的,我不过是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拣几株籽粒饱满的麦穗,磨成面粉,添加配料,糖啊、油啊、樱桃、果仁……烤制出来让小食客们吃得可口有营养;我虽然添加了牛奶,但绝不放置‘三聚氰胺’。”
先生风趣幽默。问他现在做什么,他说修改书稿,迎接再版。再版和第一版有什么区别?他说再版书里增加了给小学生制作的“糕点”,说着从电脑里调出电子版。征得他的同意,我抄录了其中的朗诵诗《时光谣》,就以它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春风给我送请帖,邀我逛田野。哈哈,出发喽,前面带路的是花喜鹊。草地上我翻筋斗,花丛里,追蝴蝶,趟小溪,涮脚丫,爬上大树喊明月:“快出来玩啊,嫦娥姐姐!”睁眼一看是个梦:窗外飘飘下大雪。时光真是魔法师,悄悄改变全世界——门前小树苗,长高一大截;爷爷从前是娃娃,现在是爷爷;耍龙灯,舞狮子,放花炮,过春节,我还没玩够,马上又开学。“时光时光慢点走,请你停停脚,坐下歇一歇。”爷爷哈哈笑:“宝贝别忘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功勛 +10 收起 理由
水西土司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1 11: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啊,好复杂,头痛gx29
我都不知道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7 11: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希望这个活动越办越火,形成特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3 15: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下,希望能继续推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6 00: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气很低,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6 00: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不错,有启发。支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08: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对国学,批判继承。难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6 20: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後經賈存仁修訂改編而成為弟子規。其內容取自《論語·學而篇》中的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規》是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的文體方式編纂而成。然後再以《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以學文》等部份來加以演述。

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對兒童言語行動提出要求,教以應該怎樣待人處世,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愛。   《弟子規》淺顯易懂,押韻順口,內容又符合封建倫理,是以極有影響,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文風樸實,說理透徹,可謂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在我國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響。《弟子規》共有字數1080個。〈總敘〉原文: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解說: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範,他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更應努力的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從古時起中國就作為一個世界強國屹立於世界強林之中。從大漢王朝到大唐帝國;從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到復興盛世的當代中國,歷史的巨輪無聲的向前滾動着,物是人非,唯一不變的是「禮儀之邦」這個輝煌稱號,它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更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而談到對此作出巨大貢獻的「功臣」,我首當推崇《弟子規》。   《弟子規》,清代李毓秀著,三字一句,合轍押韻,入孝出悌,符合禮教,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蒙學課本,與《三字經》、《百家姓》、《幼學瓊林》等並稱古代啟蒙教育教材,被譽為「開蒙養正最上乘」。中國古典名著博大精深,而古代啟蒙教材更成為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熠熠生輝。人的幼年是其文化素養、高尚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啟蒙教材作為這一階段人們的必讀書目,對其為人處世和在成長曆程中的經驗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被譽為啟蒙學經典的《弟子規》,作為塑造「禮儀之邦」的有力支持,其功不可沒!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開篇第一段即點名主旨:首孝悌,次謹信。「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只有孝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只有對父母親人以孝禮相待,他的名聲和社會地位才會被世人所承認和接受。古時評論一個人品德如何,首當其衝要考察的便是其為人和孝道,這與當代是大不相同的。幾乎凡是古之賢人的傳記,在其個人介紹中總會有這樣一句「性至孝」,可見「孝」是古代評點人好壞的重要依據。在古時候,即使你身份顯貴、腰纏萬貫、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樣會被世人所不齒。北宋有官員名叫李定,為謀高官厚祿瞞母喪不報,其行為實屬大逆不道,為世人所鄙夷。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說「首孝悌」。一個人只有對父母孝順,他的內心才會有感恩,才會對社會有好的作為。所謂「謹信」即做事謹慎、誠實守信。「人以信立其本處其世」,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證明他的社會生命宣告完結,「人無信則不立」。縱觀《弟子規》,全篇體現了兩個字即「孝」與「信」,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短短千餘言為後人留下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筆法之遺風!教人以孝為先,以信立身,在這個以利為主的物質社會就像吹進一陣輕風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覺,孰不知這就是人的本性呢?!這大概也就是《弟子規》的現實意義所在吧!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弟子規》中某些封建禮教迂腐的色彩,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學到其中「孝信」的主旨,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重讀《弟子規》,重塑中華禮儀之邦、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便不言而喻。從這方面來講,《弟子規》仍不失為一本傳世經典。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孝親尊師,與人為善」,《弟子規》教人「孝信」的本意便在於此 編輯本段 弟子規批判

  宋代以後至清代的教育理論,一般都以「程朱理學」為官方教育理論。依據朱熹等教育家劃定的教育計劃和教育內容,宋以後的古代蒙書,如:《三字經》)《增廣賢文》《弟子規》。嗚呼印光大師法眼深知程朱理學的毒害,外道相善,   印光大師致廣慧和尚書節選   民國二十九年正月   光宿業深重,生甫六月,後遂病目,一百八十曰,未一開目。除食息外,晝夜常哭,在老人皆料其不能得見天日。而承宿善根,好而仍見天日,實為萬幸。入塾讀書,又受程朱闢佛之毒,幸無程朱之學問,否則,早已生身陷入阿鼻地獄矣。由是疾病纏綿,空過數年。因思佛法東來,經幾多聖君賢相,以護持流通。程朱之說,不足為訓。因出家為僧,專修淨業。先師以參究提命,則曰,弟子無此善根,願專念佛,以期帶業往生耳。六十年來,悠悠虛度,今已八十,尚未心佛相應。若或專仗自力,則其自誤,何堪設想。   印光大師說:"程、朱讀佛大乘經,親近禪宗善知識。會得經中全事即理,及宗門法法頭頭會歸自心之義。便以為大得。實未遍閱大小乘經,及親近各宗善知識。"   復周法利居士書三:汝不知朱子認錯了物與格,故闢佛,破因果輪迥。又剽竊禪宗參究之法以自雄,故曰,而一旦豁然而貫通焉。   復謝慧霖居士書十二:無如理學以欲有異於佛,竟將聖人治天下之大本,廢棄不講。徒欲以盡義盡分以宏儒教而啟牖人。適見其知見之偏,而背畔乎聖與天也。   《孟子·告子下》記,有一個任城人問屋廬子,禮節和吃飯那個重要?屋廬子回答道:「禮重要。」對方說:「如果按禮節去找吃的,便會餓死;不按禮節找吃的,便能找到吃的。為什麼一定按禮節行事呢?」屋廬子不能回答,第二天便去鄒國去問孟子。孟子說:「看事情不能只抓住一點,不看全面。比方說,一寸高的木頭,放在高樓頂端,好像它比高樓還高。人人都知金子比羽毛重,如果用三錢金子和一大車羽毛比,金子還重嗎?同樣,如果拿吃的重要和禮的某一小細節比,好象吃的並不重要。」最後又生動地對他說:「扭折哥哥的胳膊,搶奪他的食物,便能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到。他會去扭嗎?」應該說:即使為了得到一點吃的,他也不會扭折哥哥的胳膊。孟子的回答說明:不是同類的事,不是一個標準的事,不能隨意相比。到底禮與食那個重要?要看從什麼角度、什麼條件來說。   真正的儒家是具備辨證思想的,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故。歷來邪教都是絕對的一點論。機械的思維。      多聞成就。應機破見。任何書對智者來說都可以看,能辨證取捨故。能圓解故。若你踏實深入經藏海定能掌握辨證思考問題的方法,圓解、真解內外道一切法。   《弟子規》死氣沉沉。佛教讚歎活潑潑的父子、兄弟、姐妹乃至人與人之間關係。只有這樣才轉動了仁義禮智信,而不仁義禮智信所轉。正如《道德經》所言:「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扔,reng,四聲)之。(實行禮的人見沒人響應或回他的這個禮,就揚起胳膊強迫他人)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薄)也,而亂之首也。」佛教的仁義禮智信是在不壞道德基礎上活潑潑的隨緣覺悟一切如母眾生,《弟子規》卻是在失去道德的基礎上死氣沉沉的給人枷鎖。父母即是父母,又是子女;子女即是子女,又是父母。無始以來互做父母故。沒有框框活潑潑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佛教所宣說。   韓歐之毒小,程朱之毒大。由程朱以後之理學,無不偷看佛經,無不力闢佛法,以致成此大亂。皆由此諸先生,門戶之見致之也……學佛之要,貴盡倫理,如是學佛,方為真佛弟子。若不盡倫理,則為佛教罪人。佛遇父言慈,遇子言孝,世間善法,均不遺棄,唯不許人煉丹運氣。世間外道,偷竊佛經,自造經典,反謗佛法。謂彼之法,乃六祖所傳,和尚此後均無法,法歸他們在家人。惑世誣民,莫此為甚。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   正如印光大師所開示程朱理學毒深,而《弟子規》正是深受程朱理學影響的偽儒家。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過猶不及等都是詮釋中庸思想的。廣義來講只談善言善行對眾生的教育意義卻無視惡言惡行對眾生的教育意義,豈不是違背中庸法則麼?法無定法。法無決定。父母吸毒難道子女也該順從嗎?父母不孝祖母,子女也該學習之?父母投毒害人,子女難道也該無條件服從嗎?縱觀歷史無數事實已經證明光憑哭勸是無能為力的?《弟子規》是明顯的一點論。智者可以辨證取捨,愚者必然死執之,看到違背《弟子規》的定然不分青紅皂白予以誹謗。佛教之所以圓滿,全面系統辨證圓解故;佛戒的開遮持犯都開示得清清楚楚故;不從善惡表象論是非故。   法無決定。一切如響應聲。《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八: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能行一法,便為具足,不墮惡趣者。云何世尊自說宿命所可經歷或墮鹿中,或墮彌猴中、馬中、象中,亦遭勤苦,是事云何?」佛告須菩提曰:「菩薩不作惡行,自行惡趣,隨眾生方便而受其身,欲佑利眾生故。」故宗匠為利益眾生,喜笑怒罵,打踢斬殺,無所不為,如南泉斬貓,歸宗斫蛇,俱胝斷指,德誠打落水,睦州損足,趙州風流、放火。乃至德山、臨濟呵佛罵祖,丹霞劈佛,雲門喂狗子吃。實則與經典所載的「文殊執劍於瞿曇,鴦掘持刀於釋迦。」無有異義。   《涅槃經》亦有雲, 如經卷二十九《師子吼品第二十三之五》:「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化眾生令得解脫, 故發誓願, 我於賢劫生屠膾家, 畜養雞豬牛羊, 強獵羅網漁捕, 旃陀羅舍, 作賊劫舍。菩薩實無如是惡業, 為度眾生令得解脫, 以大願力, 受如是身。」「善男子! 復生邊地, 多貪慾瞋恚愚痴, 習行非法, 不信三寶後世果報, 不能恭敬父母親老耆舊長宿。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爾時實無是業, 為眾生得解脫故, 以大願力而生其中。   釋曰:前明實事非顯通慧,此下明通慧不論實事。菩薩戒有三品,即身口意業。除意業,以無變化故。身口二業有時變化所作,亦是菩薩戒。此身口戒或現為善,或現為惡,或生怖畏,或生歡喜,皆令眾生遠離惡處安立善處。此戒難思量,故言甚深。非本身口所作,云何成戒?以能成就戒事,令眾生離惡生善故。又此變化從菩薩意業生,菩薩以意業為戒故。   眾生有二種:或宜歡喜教化,譬如拘物頭花因涼月開敷;或宜逼惱教化,譬如蓮花因烈日開敷。菩薩亦爾,如那羅王及善財童子,或現可愛事,或現可畏事,安立眾生於善處……   論曰:是名菩薩甚深戒差別。   《悲華經》釋迦牟尼佛本生菩薩行時:   而我因發願住持不清淨剎土,故恆河沙數劫以來,於如來不住剎土中,我以言語暴粗、面目恐怖之方式,令眾生斷除殺生惡業,行持十善法並趨入三乘法要。現今,我住持之剎土具足煩惱、不善業,處處得聞不善業之名,眾生屢屢造作不善業。於此剎土中,我仍宣說三乘法要。   忠言逆耳,外道相善。魔常以表象的善言良語令眾生墮落深坑,善惡取捨的絕對化正是魔王波旬迷惑眾生的利器。仁、義、禮、智、信絕不是愚仁、愚義、愚禮、愚智、愚信。我評《弟子規》着重點在批其機械的一點論思維及死氣沉沉的規則框框。   霸王追韓信的故事:韓信逃跑路過一棵大樹下,突然覺得脖子濕漉漉的,抬頭一看,原來是一個孩子往下呲尿,韓信不僅不怒反而給孩子幾枚銅錢,小孩子自然歡天喜地。過了不久,霸王也來到了大樹下,小孩故伎重演往霸王的頭上呲尿,霸王大怒,拽住小孩兩腿,只聽"咯嚓"一聲,小孩被劈成兩半。   回族佛教評:若韓信打罵那小孩子幾句,這個小孩也不會落個被劈兩半的結果。如小孩子一樣的人於此世間多如牛毛,就算被這類人誤解一輩子也要打罵粗口,豈不是無我利他的菩薩?如韓信這類口蜜腹劍,道貌岸然的人還少嗎?如那個小孩一樣死都不知咋死的人還少嗎?佛告須菩提:「菩薩不作惡行,自行惡趣,隨眾生方便而受其身,欲佑利眾生故。」法無決定,這樣的佛教是回族佛教所宣說。   佛教打破善惡的對立,能以善言行覺悟之就以善言行覺悟之,能以惡言行覺悟之就以惡言行覺悟之!五濁眾生善根微薄,對治剛強眾生豈能只偏執善言軟語?如《涅槃經》中的菩薩不孝父母正是隨其父母根性而示現。我對《弟子規》的這些議論,無非是希望你莫被《弟子規》這樣的世間書所轉;相反希望你踏實的學習佛教的經典,轉《弟子規》這樣的世間書成佛教。例如《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表象是外道書實際是佛教觀點,被我佛教所轉故。你被《弟子規》所轉即是魔王子孫;你若轉動《弟子規》便是我佛家弟子。推而廣之,學習任何經典都是如此。善或惡豈有一定乎?智慧明了,無論示現善相惡相都能利益眾生。   

簡介   「弟子」的意思有兩個: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學生;「規」就是規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教育孺子的最佳讀物。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痴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着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云:「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三字經曰:「養不教 ,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之道,貴以專。」,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系,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於此。   幾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堅信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時(0~13歲),記憶力非常好,應該把前輩的人生經驗、生活智慧記憶下來,牢牢地背記,並爛熟於心中。儘管此時他還不理解其深刻含義,但是先記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時機再反芻一樣,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也在成長,到了一定年齡自然醞釀發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如果在孩子在記憶力強的時候,不給他一些經典的東西儲存到腦子裡,沒有「厚積」,怎麼能「薄發」呢?怎麼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呢?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夫子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如果沒做到,學習別的經典就很難得到真智慧。《弟子規》共360句(1080字),概述簡介,以精練的語言對兒童進行早期啟蒙教育,灌輸儒家文化的精髓。   但是《弟子規》也篡改先秦思想,奴化民眾,為腐朽、墮落的統治階層進行學術服務!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40 收起 理由
寒江一叶 + 4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8 09: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检验“国学教育”系列活动的阶段性成果,展示学生国学经典诵读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情,天津路小学于日前举行“快乐学国学,经典诗文诵读”“天津片”精品节目汇演。



  活动中,“天津片”的六所学校都展示了自己的拿手节目:天津路小学教师表演《月华如水,经典如歌》,学生表演《弟子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爱我中华》;浙江小学教师表演《穿越时空的爱恋》,学生表演《民俗古诗情》;宽城区二实验小学教师表演《蜀道难》,学生表演《将进酒》;蔡家小学教师表演《春江花月夜》,学生表演《少年强》;兰家小学学生表演《游戏诵国学》;奋进小学学生表演《我们是新时代的好少年》。各校团队或低吟浅唱,或豪迈激昂,充分展现了华夏经典文化的博大,赢得阵阵掌声与喝彩。



  展示有止境,诵读永无穷。“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活动中,“天津片”各校师生以经典引领成长、用知识为人生导航;以诵读诗文为乐,以传承经典为趣,掀起了师生学国学的热潮,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贡献了力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9 14: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启蒙,是以中国文化最经典部分来取材,因材施教,对儿童进行国学的浸透与熏陶。诸子百家“告子”认为:“人生本性像一张白纸,无所谓善恶,就像生丝一样,染苍则苍染黄则黄”;孩子也一样,是处于生命中吸纳力与记颂力最强的阶段,而这时段的人文教育,将对孩子的为人处事做根基。因此,国学启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所选的必修课。
儿童时期,国学教育启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孩子的成长为前提,让孩子有一个自由快乐的舞台。随着孩子年龄、见闻的增长,国学教育才演变成探究性学习,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
记忆力——有效提高识字量 ,无意识的背诵。
认知力——学习圣贤积累的文化宝藏;与经典为友,与圣贤同行
表达力——提升语言能力,演讲能力。
逻辑思维力——增强语文知识和写作水平。
社交能力——最好的人生向导,与人沟通,以德服人。
 自省力——提高自身修养和文化底蕴;自修其身。
  那么是怎么样的上课方式呢?这是很多家长的共同疑问。
上课方式是根据各个孩子的特点教学,以趣味性、讨论性、引导性为主(其中包含:说文解字、情景互动和动画故事)。不光是教育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德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趣味生动的把国学知识运用在现实生活中。
那么课程内容他们能接受吗?会不会对他们太难了呢?小朋友学了后有什么效果吗?
其实,儿童的思维是没有边际的,思想也是简易的;根本不存在难和易,只是因为成人所想而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维局限,有家长会认为我只为孩子考虑多一点而已;就因成人的思维局限,可能让孩子失去了一个成长、学习的机会。儿童期,孩子就想海绵一样,能接纳任何事物包含好的坏的,不断的吸收,也在不断的循环变替。所以,你要相信你的孩子可以解决任何问题,要用引导的方式,耐心的帮助孩子的成长。
少儿国学课程开课以来,经常是一家三口一起听国学课,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国学老师说:“我家孩子自从上国学课后,见人会主动打招呼,早晚主动给我们问好(晨则省昏则定),我觉得我们也要向孩子一样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
在秦汉胡同少儿国学班有这样一位小朋友,有一天他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走近超市门口,妈妈看到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好奇心驱使她上前观看,这时小朋友拽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斗闹场,绝勿近”。
还有一位小朋友,在学习《三字经》中,老师经常会结合《论语》来连贯起来。一天,妈妈正在厨房做饭,爸爸打来电话说晚上不回家吃饭,有朋友要接待,孩子接过电话后跟妈妈说:“爸爸不回家吃饭,紧接着说:妈妈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少儿国学班学习过的孩子,总会给人出乎意料的惊喜。如: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参加了暑期班,小学老师有布置作文,他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的区别”。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美国电影由科幻创作的,而中国电影是根据仁、义、礼、智、信五常来创作的“等等。
由此家长完全可以相信孩子的能力,在日常当中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当然还有许多的问题没有解说,譬如怎样利用孩子的敏感期结合国学来教育等等。
当今这个充斥着各国文化的时代,父母更应慎重选择,给孩子最纯、最精的人文艺术精髓。而我认为,国学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缩影,是圣贤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结合经典教育使新时代的儿童更快乐的成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14: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活动,希望能够把这个活动搞下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1 13: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始蒙幼学.
千古英才出天真,厚德予人崇原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9 10: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几年少儿国学班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规模了。作为孩子的父母和孩子的老师真应该看看杨先生的文章。
颇有启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5 08: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