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99|回复: 11

[易学研究] 《周易》解读凡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3 12: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16 09:39 编辑

《周易》解读凡例


1、追古人心思,参经典事理。所发见解,应当多有考据。
2、经、传均非一人一时之作,分释与合参不可偏废。
3、卜筮仅为易之一用,不必定以卜筮为本原。
4、任何卦序都是象数与义理的统一,不同的卦序体现着不同的易学思想和功用,不可混为一谈。
5、时为易之经。易以道阴阳,易者像也。悬象著明,莫过于日月。日就月将,演为历法,历法显于时象,时象蕴于卦中。
6、礼为易之纬。卦序体现天道,“推天道以明人事”,卦序、卦名综合体现出来的易学思想是周易的主旨,即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周礼和王道思想。周礼合时,合时合礼为吉,悖时悖礼为凶。
7、每一个卦辞、爻辞本身正是对特定卦序位置中的卦形、卦名的后起解释。解卦辞不必定参爻辞,解爻辞不必定参卦辞。
8、取象与比类,各有主旨和内容所定论域,胡取乱用,牵强生硬。
9、“六经皆史”, 易中有史。然“《易》本以义叙,非全同于史”, “事不可遍举,故以虚理该之”,故其史实自应考求,也不能每卦每爻之辞俱以史实证之。
10、治《易》象数,义理不可偏废;义理可以言易,但未必不及象数。
纯象数、纯义理各有其利,各有其弊。“理”简“事”繁,“理”虚“事”实,互为表里。理难纯以数言,事可以数相对,“衍数愈繁而理愈晦,证事则愈繁而理愈精”,“言数言事,皆所以明理”,三者“固相盈而不相离”。
11、前圣与今贤之论当有取舍,文献与考古资料一并相重。
12、自得之见,不可轻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13、互文见义,是卦爻辞的一个创作方法,也是解读卦爻辞的重要方法。

(未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10: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12-28 15:52 编辑

《汉书·艺文志》云:“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然星事凶悍,非湛密者弗能由也。夫观景以谴形,非明王亦不能服听也。以不能由之臣,谏不能听之王,此其所以两有患也。……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故圣王必正历数,以定三统服色之制,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会。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此圣人知命之术也,非天下之至材,其孰与焉。道之乱也,患出于小人而强欲知天道者,坏大以为小,削远以为近,是以道术破碎而难知也。”


解易总论:
唯昔圣贤,怀玄抱真。六十四卦,据爻而分。中有父母,亦有子孙。分而成伍,功当天文。八卦成列,置入鼋人。二二相偶,以伍为准。一线贯穿,卦理名存。表以为历,万世可循,序以御政,行之易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6 15: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卦序应该不止一种,其作用可能只是归纳的一种手段。

不同的情况对归纳的要求不同,这很可能是存在多种卦序的根本原因。

如米,我们可以做饭、做粉、做糕。。。。。。而它们的工作程序也都不一样,与什么匹配也不一样,所以必定存在多种解析的。

卦辞应是刚,爻辞应是项。总体来说是经验之谈,是抽象意义的故事总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20: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16 21:33 编辑

转小童版主的回复:

小童愚见请乾坤先生参考
1、追古人心思,参经典事理。所发见解,应当多有考据。
参《左》、《国》之占例,多见哲理推演,少见今卜筮之说。

2、经、传均非一人一时之作,分释与合参不可偏废。
此言甚是,愚以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当理解为:自伏羲有“卦画”非今见之卦画,自文王有卦爻辞,非今见之卦爻辞。自孔子有传,非今见之十翼。

3、卜筮仅为易之一用,不必定以卜筮为本原。
卜筮贯穿古今,但其内涵所指,古今大相径庭。

4、任何卦序都是象数与义理的统一,不同的卦序体现着不同的易学思想和功用,不可混为一谈。
孔子易、京房易、焦赣易、邵雍易,各论各道,不可相互参同。

5、时为易之经。易以道阴阳,易者像也。悬象著明,莫过于日月。日就月将,演为历法,历法显于时象,时象蕴于卦中。
时象者,今时空之谓也。故应以时为径,以象定位。

6、礼为易之纬。卦序体现天道,“推天道以明人事”,卦序、卦名综合体现出来的易学思想是周易的主旨,即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周礼和王道思想。周礼讲究合时,合时合礼为吉,悖时悖礼为凶。
推天道以明人事,乃易之本源,天人合一即源于此。与卦序无关。先有易,而后有礼。礼为易之纬甚是!

7、每一个卦辞、爻辞本身正是对特定卦序位置中的卦形、卦名的后起解释。解卦辞不必定参爻辞,解爻辞不必定参卦辞。
每一卦是一篇阐述哲理的文章,卦形、卦名、卦辞、爻辞之间有一种特定的关系。

8、取象与比类,各有主旨和内容所定论域,胡取乱用,牵强生硬。
甚是,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象亦如是。

9、“六经皆史”, 易中有史。然“《易》本以义叙,非全同于史”, “事不可遍举,故以虚理该之”,故其史实自应考求,也不能每卦每爻之辞俱以史实证之。
用今天的话说,我们不能看到小说里写了一句“蓝蓝的大海”就说这本书是关于海洋学的著作。

10、治《易》象数,义理不可偏废;义理可以言易,但未必不及象数。
纯象数、纯义理各有其利,各有其弊。“理”简“事”繁,“理”虚“事”实,互为表里。理难纯以数言,事可以数相对,“衍数愈繁而理愈晦,证事则愈繁而理愈精”,“言数言事,皆所以明理”,三者“固相盈而不相离”。
象数、义理为千年易学之纲要,易不得解病根亦在于此,病根不除,怎能医得好病?故此,愚以为,唯去象数、义理方可见易之原貌。
易有三义,易简、变易、不易便是纲要。关键是何为简、何为变、何为不变!

11、前圣与今贤之论当有取舍,文献与考古资料一并相重。
以先秦文献资料为主,以考古资料为证、以汉以降之论为参。

12、自得之见,不可轻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甚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20: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易小童先生分条解析,有其独*立特见。再将不同意见反馈如下,诚请批正。
1、追古人心思,参经典事理。所发见解,应当多有考据。
参《左》、《国》之占例,多见哲理推演,少见今卜筮之说。
客案:直追古人心迹,非尽指《左》、《国》之世,因其时距《周易》卦序演成之时久矣,当以商末周初之时人心迹为古。《左》、《国》之时,《周易》功用恐已有变数。我忘了哪一位学人,曾论及易中多有古谣,然须去除吉、凶、悔、吝之辞方可现之。不可排除,吉、凶之辞有部分可能为后世增益。

2、经、传均非一人一时之作,分释与合参不可偏废。
此言甚是,愚以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当理解为:自伏羲有“卦画”非今见之卦画,自文王有卦爻辞,非今见之卦爻辞。自孔子有传,非今见之十翼。
仅经而言,恐亦非一人一时之作,后作之人,自对前作有会心之处,然亦末必全然合于古意。如:屯卦,一为屯难,一为屯聚,其有二解。恐其一为爻辞作者新见。

3、卜筮仅为易之一用,不必定以卜筮为本原。
卜筮贯穿古今,但其内涵所指,古今大相径庭。

甚确,然吾意另有所指,易须用筮,《周易》之前,未必无卜筮,《周易》卦序初成之时,未必为巫筮,本当为历筮。《周易》成书后,易有“四用”,卜筮为其一,历筮失之矣。
5、时为易之经。易以道阴阳,易者像也。悬象著明,莫过于日月。日就月将,演为历法,历法显于时象,时象蕴于卦中。
时象者,今时空之谓也。故应以时为径,以象定位。
此条最难理解。传多处言时,孔子亦以卦言时,如损如益,时人也皆谓周易重时,然问问各个易者,某卦何时,恐多难于言说。
此条用卦序之则和卦爻辞中之嘏辞互参,完全可得于内验。此“时”仅指以“月令”,不以“空间”论。

6、礼为易之纬。卦序体现天道,“推天道以明人事”,卦序、卦名综合体现出来的易学思想是周易的主旨,即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周礼和王道思想。周礼讲究合时,合时合礼为吉,悖时悖礼为凶。
推天道以明人事,乃易之本源,天人合一即源于此。与卦序无关。先有易,而后有礼。礼为易之纬甚是!
此条亦难理解。天道可推,推之以卦,序者,推导之结果。唯推导之过程少为人知,“天道”清淡者众矣,然须知说天道论地道,非古历则难于明之。
7、每一个卦辞、爻辞本身正是对特定卦序位置中的卦形、卦名的后起解释。解卦辞不必定参爻辞,解爻辞不必定参卦辞。
每一卦是一篇阐述哲理的文章,卦形、卦名、卦辞、爻辞之间有一种特定的关系。
似不当仅以哲理言之,卦多以人事之理说之,然其理有哲理指导。“卦形、卦名、卦辞、爻辞之间有一种特定的关系”,此言有理,卦名即为统帅,卦辞、爻辞分而论之。因分而论之,同辞恐歧义有之,卦辞思想与爻辞思想及形成背景未必完全相同,语境恐有所不同。
9、“六经皆史”, 易中有史。然“《易》本以义叙,非全同于史”, “事不可遍举,故以虚理该之”,故其史实自应考求,也不能每卦每爻之辞俱以史实证之。
用今天的话说,我们不能看到小说里写了一句“蓝蓝的大海”就说这本书是关于海洋学的著作。
10、治《易》象数,义理不可偏废;义理可以言易,但未必不及象数。
纯象数、纯义理各有其利,各有其弊。“理”简“事”繁,“理”虚“事”实,互为表里。理难纯以数言,事可以数相对,“衍数愈繁而理愈晦,证事则愈繁而理愈精”,“言数言事,皆所以明理”,三者“固相盈而不相离”。
象数、义理为千年易学之纲要,易不得解病根亦在于此,病根不除,怎能医得好病?故此,愚以为,唯去象数、义理方可见易之原貌。
易有三义,易简、变易、不易便是纲要。关键是何为简、何为变、何为不变!

去除象数,易不成矣;去除义理,易无用矣。“易简、变易、不易”,言研易之方式也,内容决定形式,此道出易之“阴阳互依”、“动静互依”、“有无相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关系,提示我们要抓住本质,化繁为简,求其便用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2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童版于“象数”、“义理”的特见。(采用了矫妄过正的技巧)

回复乾坤客先生,暨邓荣继先生:

去除象数,易不成矣;去除义理,易无用矣。“易简、变易、不易”,言研易之方式也,内容决定形式,此道出易之“阴阳互依”、“动静互依”、“有无相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关系,提示我们要抓住本质,化繁为简,求其便用也。
如果这是病根,,,现在我们除去这个病根,,,,那么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易”是用来干啥的。
  我这个提法看上去有点不可接受,对于今天在易学象数义理中游弋的学人来说,就好像到了没有水的泳池里。总不能趴在地上练划水吧!
  两千年来的易学,就是这样一个大水池,水浊不见底,而人们确拼命地在水中探索池底是什么样的。真可谓水深火热。有人要把池水抽干,众人确惊呼“不可不可!无水我等何以探底?”
  先说象,象是什么,我们现在知道的至少在公元前168年之前没有象,帛书易传中都是马,至少在湖南长沙是马,中原洛邑是马是象未可知,后人何以指马为象?《系辞传》中有“象也者,像此者也。”和“象也者,像也。”象是一个活生生的动物,而像只是这种动物的照片。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尚秉和先生以用象解易著称,而其门下弟*子黄寿祺先生则毫无认同,为什么?故此,愚以为,今日之象(像)乃人为之物,非易之本来面目,除去无妨。

  再说数,据本人的研究,数(四声)本是数(三声)的讹误。有两点证据,其一,帛书易传《衷》篇有“易达数也”,达:行不相遇为达。易行走而不相遇,数(三声)当为动词。而到了《说卦》则变成了“逆数”,后人的理解“逆数(三声)也变成了逆数(四声)”。讹误也。此一证。

  《系辞传》中有 “天一、地二、……天九、地十”这显然是在数(三声),把八卦、天地编上号以后数(三声)出来,后人却把他们当做数(四声)加起来了,号称“天数五、地数五,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害的后人去辩一些大衍之数是五十还是五十五的怪问题。此二证。

  数(四声)不是讹误吗?另外,愚认为《系辞传》上9章,有明显的经传捏合的痕迹,此不详述。以上便是小童要去象数之理。

  关于义理,首先我们今天看到的义理严格的讲都是儒家一门的义理,老子、孔子的学问都出自《周易》,而老子对周易理解的更深,更透彻,站在《周易》的角度去看老子,则可知什么是道,什么是为道,为什么为道日损,为什么要无为。儒门义理只取了《周易》的结构和部分“易理”,偏废了另外的一部分义理。举例来说,孔子只告诉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是老先生却没有告诉我们“有敌自远方来不亦××乎?”来的不一定都是朋友,也有敌人。所以宋明理学发达之际,中原才两次亡国,有宋、元(蒙古人)、明、清(满族人)。原因之一就是儒学中只有待友之礼,没有御敌之策。

  因此,愚认为儒门义理可去之矣!

  邓先生问“你的“易”是用来干啥的。”答: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这个回答虽有点狡猾,但易确有四用。
  不是只有象数义理这潭浑水与《周易》相连!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小童愚见,还请各位同好多发异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20: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童的意思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去除牵强附会的义理,去除故弄玄虚的象数。总之不是去除所有的象数义理。

如同王弼扫象,他可不是扫除所有的象,因为他本人也用象,他想扫的,是胡取乱用的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20: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16 21:10 编辑

转童版谈象。

“易象”之述始见于《易传》,其述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这是“观物取象”之意。又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圣人所立之象,今天看来只有天、水、山、雷、风、火、地、泽。象山火贲,山风蛊等等,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深入的理解这些古人所依据的象是什么,用这些像来解释周易,而不是像尚秉和那样,把八卦比类成各种象,而牵强附会,象卦辞中有“车”字,就说震为车,等等。
古易象并不是汉以降的象,更不是尚秉和的象。古人是观物取象而成卦,而后人则是观卦类象而说辞。这两个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20: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16 21:33 编辑

转郭版发言:


(响泉)居士好!

我上周四回到长春,今天才用孩子的手提上网学习。刚看到先生的转帖。

对此帖的讨论者都是网上易学高手,大家。这个讨论是高水平的,我学到了很多我不知的学问。
乾坤客先生的问题,是易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客先生总结出十二条来,可见与其本意求一,还有一段距离。可见乾坤客先生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难解的问题。能总结出这十二条来确实不易,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探讨。
从理论上说,找出一以贯之的东西是应该有这个可能的。邓友说他在别的网上已经有所成就了,因我知得太少,未到那个网去过,如邓友愿意,请把大作转到这个坛子来,或者提供一个链接,我自己去找。感激不尽!
坦白地说,乾坤客先生提的这个问题,是我曾想研究,却一直未研究的课题。故不敢多言。
承蒙先生点名,说一点感想:
我觉得,易学问题多多,其中一误,是把易卦,易书与易道混沌说。本来易成之久远,分说已极难,再把三者混淆说来,就难上加难了。
是否将三者分开,专论周易这本易书?周易这本书的作者编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找到了书作者的主旨,才能找到周易这本书的一。而这个一,是与伏羲的一,孔子的一,朱子的一,现代哲学家易的一都不同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21: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先生的问题,是易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客先生总结出十二条来,可见与其本意求一,还有一段距离。”

郭版所言多少有点误会了我的意思。我发凡例征求贴,是求若干能通用于解卦辞、爻辞的法则,这样的法则只要通用,并不限于一条,因此,似并非求一条法则。

观一般解读古经著作的凡例,多非一条。但主要求其通用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21: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卦序应该不止一种,其作用可能只是归纳的一种手段。

不同的情况对归纳的要求不同,这很可能是存在多种卦序的根本原因。

如米,我们可以做饭、做粉、做糕。。。。。。而它们的工作程序也都不一样,与什么匹配也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8-16 15:09

道长欲求“卦序的排列,或对卦辞、爻辞、卦象、爻象、解读的统一理论”,实际上前面的解易总论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是俺的精简之言,如要细说,海了。所以,也就不说了。自已悟出来的更觉深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7 17: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兄此文,
善莫大焉。

关于第1及第11点,应补充上“佐以实践之验证。”
中国的文化,重在一个“意”字,里面不仅包含着思想,也包含着方法。但意可得吗?道不可得,可得非一。

有这样一种动物,它象墙,象扇子,象柱子,象绳子。每一个特征都不能代表它。即使将4个特征集合起来,我们也未必猜到它是象。但显然,只要符合了这四个特征,我们也绝对不会去猜它是一只狗。

这4个特征都没错,但都不足够精确。易的解读也是这样。只要去解读,就是分,一旦去分,就不能够复原。如果去复原了,那易一定还是原来的样子。换言之,每一种解读都是可以的。因此,若无实践的验证,则必然导致各说各理的局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