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43|回复: 1

[申請開講] 从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看礼与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 16: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诗文网摘   
告子章句上·第二节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 文
  告子说:“人性就好比是水势急速的水流,在东边冲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冲开缺口就向西流。所以人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没有流向东西方之分。”
孟子说:“水流确实没有东流西流之分,但是没有上流下流之分吗?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是向下流淌一样。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淌的。如今的水,被击打就可以溅得很高,可以使它高过额头;堵塞水道使它倒行,就可以使它流上山岗。难道这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使它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不善良,其本性的变化也是一样的。”


古诗文网摘
《荀子》性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译    文
 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良的行为是通过后天努力达到的。人的本性从一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之心,顺着这种本性,人与人之间就要发生争夺,也就不再讲求谦让了;人一生下来就有嫉妒憎恨的心,顺着这种本性,就会发生残杀陷害的事情,这样忠诚信实就丧失了。人生来就有爱好声色的本能,喜好听好听的,喜欢看好看的,因循着这种本性,就会发生淫乱的事情,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就都丧失了。既然这样,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发生争夺,就会违反等级名分、扰乱礼仪制度的事,从而引起暴乱;所以,—定要有师长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才能确立合乎等级制度的正常秩序,实现社会的稳定。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结束时间: 2021-9-29 16:16 裁判: 秦耕

正方观点 (0)

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VS
反方观点 (0)

人性本恶,人的善行是人为了达到目的而有意为之,是伪。

辩手:0 ( 加入 )
     
    辩手:0 ( 加入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6 19: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申请开讲《从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看礼与法》,我应该捧场,奈何,性善与性恶的人性论,从历史到现实,不厌其烦的重重复复,复复重重,业成没有定论的陈词滥调。现在申请开讲,我看没有什么文化意义,将来开讲,讨论和争论,都也没有结论。为什么?先生知道吗?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提出,都有历史背景和时代逻辑的。孟子性善论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心性质野;时代逻辑是诸子百家争鸣,显学是杨朱私己,墨学兼爱相利,孟子指责其丧失纲伦,“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为我,失天下义利,失“君师者,治之本”,无君;兼爱,为相利而兼爱,从义利矛盾而言,弃义的相利而兼爱,日渐沦落为利益抱团:从兼爱的伦理性质,与父系中心亲亲为仁的伦理基础相抵触,无父。无君,失“君师者,治之本”;无父,失“先祖者,类之本”,失治之本与类之本,余下是“天地者,生之本”。失去治之本与类之本的文,剩下与动物类相通的生之本,人如禽兽也。杨墨成显学,“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孟子主仁义泽天下,与充塞仁义的杨墨质野抗争,主性善论。
      荀子性恶伪善论的时代背景,从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走到战国时代的奸诈心性。时代逻辑的诸子百家争鸣,从春秋时代显学的杨墨质野,走到君主专制大一统王朝的天命降临前夕,法家法术势的理论流行,也是奸诈人心的文理因果。荀子改变了孔孟仁心主持的仁礼忠恕,重心是礼义言行规范为实践实证基础理论的儒术诚行,目睹法家法术势理论流行,造成奸诈人心时代的性恶事实,儒术诚行的礼义调理,王制理想的“节用裕民善臧其余”,“礼之隆”的“文理繁,情用省”,伪善。存在决定思维,即使生在荀子时代的孟子,也会提出性恶伪善,即使生在孟子时代的荀子,也会提出性善论。心性的文化环境,催生理论理性。
      孟子性善,荀子性恶伪善,都是心性环境的时代产物,都不是真实无妄的人性观。从历史到现在,即使到将来,讨论性善与性恶的问题,都不会有定论。
      讨论人性观,还是要回归人性客观的心性中庸,孔子的人性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也”,人性自然的物欲需求;“习相远也”,实践心性的心性质文。无过不及的不偏不倚之谓中,满足人性物欲需求的庸者用也,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健顺五常的刚柔文质,性善;违FZ庸理则心性质文两极向,过于质不及文,心性质野,私己实惠与利益抱团,性恶;过于文不及质,文史的理论浮明,伪善的文史善性。文史善性的钟摆惯性,性恶质野。
      从实践心性的心性质文三类型,性善的中庸质文,伪善的文史善性,性恶质野,归属为人性自然的心性实然。研究心性实然的前提,必要研究环境造人的理势言天,“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屈伸物欲,定论人性善恶,顺乎天,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势有轻重以应乎人”,应乎心性质文的三类人:中庸质文,质野与文史。势有轻重应乎,当然是理想的中庸质文心性人。从本体论中庸质文,体用中庸的刚柔文质。以实言之:中者体也,人事心性的刚柔文质;庸者用也,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性善。“维天之体即以用”,天道元亨利贞的“富有之谓大业”,天人继善;“凡天之用皆其体”,体用中庸的刚柔文质,也是仁义礼智信健顺五常的“日新之谓盛德”,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成之者性”。研究人性自然的心性实然,天人继善的成之者性。《易传》易理的人性:继善成性。
      从汉儒到宋明理学,都在讨论没有定论的性善性恶人性论,为什么,心性内修的道德固化,儒道合流的天道观,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定在人事当然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会有天人继善的富有大业;“守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会有成之性的日新盛德。没有继善成性的理论先导,只能无体止讨论没有定论的性善性恶人性论。
      只有持人道率循天道的发展观,孔儒脉理传承的张载正蒙和船山学理,方研究继善成性的人性论。事物元亨利贞的成性继善,“事物,人也”,无有不极的太极理道,体用中庸的止于至善;天道元亨利贞的继善成性,“理化,天也”,无有一极的无极而太极,至善无止境。至善无止境的止于至善,“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无极而太极生生不息的成性继善与继善成性,“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易传》继善成性人性论的更高阶段,“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成性继善与继善成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